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

以城市來看世界

 在我長大的年代,「以巴衝突」是香港電視台報導中東新聞常見的主菜。潛移默化,「以色列好危險」的想法被植入我腦中。直到長大後,我到美國讀書,遇到以色列同學,我跟他講起這個stereotype 時,他幽幽的道:

「其實以色列好大。好多地方都好安全,例如經濟重鎮特拉維夫(Tel-aviv)就同發達城市一樣。危險的,是少數地方,例如加沙地區(Gaza strip)。」

以色列大不大,見人見智。在地圖上,她與鄰國相比小如豆豌。我這位同學所指的大,是「生活的大」。事實上,我們一般人的活動範圍都在城市之內,更準確來說,是在城市內的地區(例如沙田、屯門)

他提及的特拉維夫,就是全球其中一個在創新科技上極重要的城市,連李嘉誠旗下的基金都專門要拉隊過去看投資項目。這個城市並不如我想像中「好危險」,而是既發達又安全。以巴衝突的加沙地區,距離特拉維夫約有100公里,用一個香港的比喻去理解,這相等於東莞與深圳之間的距離。如果東莞有暴動,身在深圳的人會覺得有危險嗎?

以國家來看世界,是幫助我們去快速對一個地方有基本的了解。只是在全球貧富懸殊、城鄉差距逐步擴大的背景下,一個國家裹不同城市的發展可以相差甚遠。遠的不說,就說中國,北上廣深和三四綫城市的差距,大家一定能夠理解。在北京的霧霾,我們也不會說會在昆明看到。

當我們要了解的地方與我們距離越遠,我們對它所知甚淺的時候,我們的大腦只好以國家作為單位去理解。這的距離是指心理距離,而非實際距離。例如我們可能覺得非洲好遠,事實上香港去非洲例如肯尼亞首都奈洛比,是比香港去倫敦為近的。(航程亦然:香港去倫敦近13小時 香港去奈洛比是9+1+2,當中的1小時是轉機時間)

若果你仔細留意我上一段的文字,你會發現,當我提及奈洛比,我會用「非洲例如肯尼亞首都奈洛比」,但當我們提及倫敦,我不用提洲份和國家名。這是因為我不期望所有讀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奈洛比在那裹,但我期望大家都會認識倫敦是歐洲英國裹的首都。

我們都可以de-average 歐洲,是因為我們對法國、意大利、德國、英國等耳熟能詳,而且能夠大概解釋箇中分別。但即使我們都知道「非洲是一個洲份,而不是一個國家」的時候,我們仍然無法分辨肯亞和加納的分別。

說到這裏,要大家以城市去看世界著實不易。世界上國家二百餘國尚未搞清,要理解上千個的城市又從可開始呢?

只不過,城市之間的差距真的可以很大。以肯亞為例,奈洛比(Nairobi)是首都,蒙巴薩(Mombasa)是第二大城市。

奈洛比是山城,海拔二千多米,於是氣候宜人,長年16-21度,冬天更可低至13-14度。

蒙巴薩是港口城市,零海拔,氣候如新加坡,長年28度以上,濕熱得很不舒服

如果你帶著「非洲好熱」的觀點去奈洛比,很有可能你不會在行李箱pack 薄褸頸巾,然後你會小叫一聲:「oh shit 咁涼既」

不至天氣,宗教仍十分不同。奈洛比大多人信奉基督教,蒙巴薩卻更多伊斯蘭教徒。

如果只是以國家去看肯亞,而沒有了解當中城市之間的差異,你可以錯得好離譜。


以城市看世界,知易行難。但若果你自問智商不低,又喜歡了解世界的話,不妨在此之後,有意識地嘗試以城市作為單位,去了解你比較陌生的國度,也許會有驚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