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

一年零三個月,在洋䓤有甚麼反思和成長?

分享圍繞著三個關鍵詞:本土、互聯網、教育


本土:

  • 基層員工管理不能只以人為本,給出清晰明暸的法則很重要


一直有跟中國企業打交道,卻是都是大型企業、成熟業務、部門經理級以上、員工年齡不是太小。包括在consulting的訓練更多是以人為本,是著重每個人的發展,言傳身教。這一套,在Edge可以,但對於更基層的員工,需要的是模版、清晰規則。過多的授權,名義上是賦能,但實質上是沒有管理,太過放羊,變成管理偷懶。老實說,這跟我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都有關,偏精英式的教育,傾向以人而非以則。而這在公司層面可行,但在部門leader層面需要調整。


  • 規定多多,執行少少

有規矩,也得「產品運營」。因為在中國, 大家似乎習慣規矩定了之後,不執行也不是一個問題。法律是要寫的,但執行可以是另外一回事。當然這就是企業管理和組織執行力的重要一環。但大家的自驅性是比想像中弱的,因此管理上也要盯得更緊。


  • 在初級員工上的招聘上,我過於著重專業度和溝通能力

專業背景出身,對於工作專業度和溝通能力天然很重視。但在初級員工的招聘上,要適度放下一點這個視角,因為人家的教育背景和職業訓練就不是這樣成長起來的,當然有總是一個plus,但沒有這些能力並不是dealbreaker

互聯網:



  • 熟悉互聯網的基本玩法,AARRR不再只是空談,而是AARRR每一個字母打開後,就有千變萬化的玩法和操作,比如我一開始完全沒有留存中產品運營的概念和套路,到目前有所認識。


  • 對於創造一個互聯網產品更有感,主要是台灣項目的兩次開發。對於用戶需求的收集,產品化思路的規劃,產品運營和數據分析等就駕輕就熟。


  • 互聯網行業看似與傳統行業玩法很不同,但其實商業本質不變,UE為正仍然是holy grail。只是在爆發性增長的過程中,需要大量投入。傳統行業也會有前期投入,那分別在哪?

分別在於傳統行業投入的是基建的固定成本,然後每一單位經濟上都是賺錢,亦即是毛利大於一。而互聯網行業是第一單不一定賺錢,賺的是用戶的LTV,或者是對於低頻需求,賺的是TA帶來的新用戶。第一單虧錢的主要原因是獲客成本,亦即是說我會用很多錢誘惑你過來使用我的產品,然後賭的就是留下來的人,會有足夠多人付錢,而且付足夠多的錢。

其實所謂獲客成本的部份,就如傳統行業試食、送sample一樣,只是力度不同。比如互聯網行業會送錢(趣頭條)、送大禮包(教育行業)、送充電寶(工具類產品)。而本質上這跟香港信用卡行業送超級多迎新禮品是一樣的。賭的就是所有人不會只為了迎新禮物而來,產品是足夠好讓足夠多人留下。


  • 精益創業的矯枉過正

MVP的理解不透徹,導致需求零散而不成體系。精益創業的精神很好,卻在使用不當下綁架了自己。

沒有足夠關注數據可用性,比如A/B test的使用是否有足夠DAU支撐,可以出一個有意義的結果。這方面可能會因為過度注意數據,因此團隊被迫要出數據,為做而做,卻達不到效果。


教育:


  • 好的內容,令學生有進步,還是令人開心的。 教研,真的是很重要。


不過目前我們只是內容好,但產品不夠好。從場景到激勵到效果外化都是做得不夠好。


  • 教育創新vs當前教育需求滿足

終點相對清晰,可路徑千萬條,該走哪一條。尤其是要改變人的心智模式真的很辛苦和漫長。而因為定位不上不下,對於尋找行業人才也會是困難(不只是要改變用戶心智,還有員工心智)


  • 老師不是聖人,老師都是人

不要把所有老師都當成是關愛學生,其實這佔大盤的非常少數。


  • 教育不懂互聯網,互聯網不懂教育

這一跨界真的很難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