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

一個普通香港人的觀察:為何中港矛盾搞成這樣?

今天大陸朋友問我,小童便溺事件弄得這麼大,中港矛盾是否很嚴重,香港人是否對大陸人有敵意?

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八十後香港人,由於工作和讀書關係,有不少大陸朋友。類似的問題被問過不下十次,我決定以此文統一回答。

本文並不針對這次單一事件,而是旨在探討究竟中港矛盾為何會醞釀到今天這地步? 我希望提供一個香港人的角度,讓我的大陸朋友們知道我們是怎麼想的。畢竟針鋒相對的謾駡無補於事,平心靜氣了解問題根源,有助化解雙方戾氣、溝通、和解決問題。

[慎入:這是一篇認真、較長篇的文章]

先描述我對現況的理解。

六個字:「我睇你唔順超」(我看你不順眼),也就是說香港人看大陸人不太順眼,而這種情緒正在醞釀發酵。我聽過香港朋友說,大陸人問路好幾次都無人理會,只有她出手相助;我見過大陸人拖行李箱出現在港鐵會被旁人白眼;遇上大陸人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為,有人動不動便拍照拍片甚至指罵;一些朋友在Facebook上會用較為不友善的言詞形容强國人的行為。現在的確存在一個壁壘分明、「你」「我」分明的情況,而「我」(香港人),是不太喜歡「你」(大陸人)的。

順帶一提,「强國人」是近年在本地極速冒起的新詞,報章、社交媒體都喜用此字,泛指所有大陸人。不知此詞本來是否中性,反正用到現在,「强國人」一詞更多是貶義。不少朋友也會以强國人怎樣怎樣,來形容他們的所見所聞。

究竟有這種「我睇你唔順超」想法的香港人有多少?是多數還是少數?以我皮毛的觀察和估算,這群人不是少數,也未必是主流,但肯定有一定人數。香港的蘋果日報平均讀者約有一百五十萬,若果你假設一半以上的讀者有此想法,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團體。那其餘大多數的香港人怎麼想?我會說,一般市民要不漠不關心,覺得跟我無關;要不或多或少帶點反大陸人情緒,而這由接二連三的不文明事件和傳媒報導影響。

我最驚訝的是,這群人中不乏高學歷、高收入人士。例如我身邊有不少年薪數十萬、百萬級人士支持「請大陸人六月一日後不要再來香港」的動議。以前看過蔡子強一篇文章提到一個想法:「我們不應以種類分人,世界只有兩種人:好人和壞人」。說白了,我認為上述那群香港人,有一種「一竹篙打一船人」的想法,由於接二連三看到關於大陸遊客不文明的新聞、日常生活中體會到大陸遊客來港帶來的影響,於是萌生一起「大陸遊客=壞遊客」想法。若果我跟他們討論,理智上他們是認同我的觀點的,但此時此刻,街上小便啊!呵屎呀!弄髒地鐵啊!這些具有話題性、有實在形象的符號,容易讓他們的情緒蓋過理智,尤其基數大,即使害群之馬比例不多,absolute number 也顯得甚多,大家親身體會經歷時常有之。需知道你在街上真的看到一個小孩脫褲子然後大小二便,這親眼相見的震撼力,比文字報導讀到的大得多,即使那是個別事件。於是大家一聽到大陸人、强國人之詞時,便神經反射式戲謔他們如何不文明。

以上是我理解中港矛盾的現況。現在說一說我認為今天的中港矛盾的四大根因:
1. 文化差異
2. 資源爭奪
3. 歷史上角色的轉變
4. 「中共即大陸,大陸即中共」

1. 文化差異

這是最表面、最容易牽動情緒的原因,因為看得見、觸得到。最表面如:小便大便、在地鐵進食、蹲在地上、隨處吐痰、不排隊、甚至穿著較土要數大陸遊客在港不文明事件,不少人如數家珍。

另外是恩主心態。騰訊早前有一文提過,有些大陸人來港消費時自覺是「恩主」:我來花錢給你使,你理應好好服務我。於是他們消費時要求多,態度囂張,甚至會說「大陸可以這樣做,香港為甚麼不可以」之類的說話。用四個字總結:頤指氣使。

還有語言。有些大陸人有一種邏輯:就是因為香港是中國的地方,所以香港也理所當然要懂得說普通話。這正是香港作為特區與大陸其中一不同之處。首先,香港的基本法保証香港至少五十年不變,以往的生活以廣東話為主,今後至少至2047都應仍以此為主。而且,普通話並不是香港的日常生活語言。香港絕大多數居民均以廣東話為口語,老一輩的人(如四十歲以上),沒有經正統訓練學過普通話,會說的普通話都是自學回來。年青一點的,學校有開始教普通話,不過以我為例,當時中學一星期只有一節普通話課,相比英文課一周十節,實在甚少。所以其實在香港會說普通話的,不是主流。當然,因為文化經濟等原因,不少香港人現在都能說一點普通話了。遊客可以合理期望旅遊相關設施的人員會說普通話,但遊客若要求當地市民也需以普通話溝通實在說不通。入鄉隨俗,到了別人的地方,以別人的當地語言溝通,合情合理。難道大陸人去新加坡也要求人家跟你說普通話?人家會說是bonus,人家不說卻不是問題。

我跟大陸朋友討論過,他們也同意,來港的遊客文化水平參差,有的教育水平高,有的教育水平。以上的不文明行為若果在上海、北京發生,他們的本地人相信也會氣得跳起來。

你說,難道香港人就一點不文明的行為都沒有?我認為,絕對不是。只是說,發生機率可能更低,而且大家會較有意識確保自己盡量不影響別人。這是由於香港人教育水平普遍較高,也因為較長時間的沉澱,社會規範行之有效。例如我聽說八九十年代隨地吐痰問題嚴重,港英政府當時引入「清潔龍」的市容整潔運動,繼續多年嚴厲執法和教育,現在街上若果有痰的話,大家還是會自動自覺去廁所或用紙巾處理。

這文化差異的理由,不少香港人都能隨口說出。那為甚麼便溺事件突然會被放大?我認為原因有二:一是先前提及基數大增,大陸來港旅客因自由行近年極速增加。大基數之下,出現不文明的事就多了。二是兼之智能手機的興起讓人人可做「糾察隊隊員」,遇有事件,拍照拍片後第一時間在網絡極速傳播,於是不文明事件感覺上天天都在發生一樣,就在我們左右。

2. 資源爭奪

爆發點大概是三四年前的雙非搶床位風波。

大陸的一孩政策,讓希望生第二胎的父母不少選擇到香港生育。當然,香港身份證有其他吸引力:香港經濟較發達,教育、醫療、福利有一定水平,國際化程度高,他日孩子要到外國讀書,也是個不錯的跳板;Passport 更好用,免簽更多

在這背景下,雙非父母出現爆發式增長,由2002/3年佔大約兩三成,到2011/12佔七八成。意思是說,在香港出生的十個嬰兒裏,有七八個嬰兒的父母都不是香港人。最後供過於求,床位緊張,本地媽媽搶床位難過登天...相關新聞相信大家必有所聞

奶粉亦是類似情況。自從內地奶粉發現三聚青氨後,內地媽媽對大陸的奶粉安全失去信心,紛紛用行動證明有能力的媽媽瘋狂購買進口奶粉,日本、紐西蘭遠至美加都有狂掃奶粉的情況,近水樓台的香港當然不能倖免。「奶粉荒」切實地影響香港人生活,媽媽又著急了,天天見著水貨客一車一車把幾十箱奶粉運往內地,又如何可按捺不遷怒內地人呢?

除了床位、奶粉,各類日用品如洗頭水、金莎朱古力、益力多都給看上了。大家只要搜索一下「光復上水」,看看圖片便知資源被略奪的情況有多嚴重。(編按:上水仍最近羅湖的區域之一,水貨客均集中在那運貨到大陸)

等等,你會問,為何我會說資源被略奪?這不是做生意嗎,我願付錢,你願賣貨,商機而己。無錯,對於商人而言,這固然是龐大商機;但對於普眾大眾來說,他們看到的是我在香港藥房越來越難買奶粉,我在香港買的日用品價格被扯高,怒吼著你為何影響我的日常生活?

資源的問題在於雙方體積實在差天共地,大陸的體積與香港比,實在大太多了,是此一旦任何消費趨勢形成,均對香港造成較大衝擊。一個本來供應七百萬人的資源,突然之間要開放給以千萬、以億計的人口,如何吃得消? 供過於求,價格上升,經濟運作不悖之論也。

資源略奪,除了有形的商品,還有無形的空間。上海的朋友上年底來港,見面時跟我說,海港城現在她實在逛不下去了,幾年前她去的時候還頗為喜歡,但到了今天,作為遊客的她,也受不了那絡繹不絕的人流,實在太擠逼了。

除了海港城,地鐵也成為重災區,尤其當大陸遊客都愛拖著行李走,佔地鐵的空間就更多了。上下班的繁忙時間,大家自然不喜歡見到等車等到傻仔的情況況。

旺角、尖沙咀、銅鑼灣被大陸遊客攻陷的說法不脛而走。大家會說,有時覺得在那些地方聽到講普通話的比講廣東話的還多。這幾個本來是香港人假日購物消費的地方,香港人覺得被搶走了。不只是因為人多,還有因為不少我們喜愛的、懷舊的本土小店被逼遷。君不見銅鑼灣羅素街(即時代廣場出面)金舖錶舖手袋舖化妝店品林立,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有錢的大陸人可以更方便購買奢侈品免稅品。在商言商,這無可厚非,但把食雲吞麵的南記、食牛肉粥的何洪記等統統迫走,得益的又不是住在那區或到那區消費的居民,大家又是空憤怒。這件事上,原則上跟大陸人無關的,因為不是他們叫莎莎到那處開店,但大家會想,這說到底是因為大量大陸遊客湧入,所以跟大陸人間接有關。

3. 歷史上角色的轉變

你說香港人相對於大陸人是否有一種優越感,我從不否認。

你說優越感正在一點一點流失,香港人有所焦慮,我也會認同。

這邊廂,我們角色往下爬。那邊廂,大陸極速上位,兩者冷冷的映襯著。

那天我跟媽媽說,見到樓盤廣告說中山房價便宜,尤其港珠澳大橋通車後,到中山將更方便,可以考慮。媽媽驚訝了一下,然後跟我說,那不行啊,大陸跟香港那可以比?

我們認為香港較文明、有文化、街道較乾淨,有摩登的高樓大廈,有便捷的地鐵和交通工具,市民有基本的教育程度,是一個國際大城市,等等等等

我們認為大陸較落後、沒文化,房屋較簡陋殘舊,街上骯髒,大家隨處吐痰,好多人比較窮,生活沒有香港方便,食野沒有香港這麼好,交通沒有香港發達,沒有幾棟高樓大廈,等等等等

以上想法,我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認同,至少我媽媽會這樣想。我媽媽在香港出生,教育程度不高,只去過廣東省幾個大陸城市,在將近六十年的人生中,她返大陸的經驗大概十餘次,大部份是去深圳揼骨。

我大膽地想,不少香港人其實沒怎樣去過大陸。有以上想法的人,可能維數不少。大陸到底是怎樣?一切全憑報紙電視朋友之言。一傳十,十傳百,大家便如此相信了。

大學時候上馬傑偉的課,當中提到羅湖就像一個心理關口:其實深圳與香港之隔只是一條幾百米的深圳河,但那心理上的鴻溝,就如我媽上述之言的大:兩地怎可能比,香港明顯比大陸好得多啊

然而,有返大陸的人都知道,大陸開始轉變,而且變化極快。「極快」二字,實在不足以表達那快速有多極至。幾年前的深圳的海洋城,還是一遍爛地,現在是繁華商業區。十多年前的上海浦東也是爛地,現在外灘附近與中環的繁華璀璨程度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給鬼佬講述中國的變化時,我們都很喜歡用"Before and after"的方式,左邊一張某中國城市的照片,右邊一張2014年的照片,個個都看得目定口呆。而這轉變中的"某城市",在中國可以隨手拈來十幾個(甚至幾十個城市)

大陸的快速轉變如何影響香港?看看人民幣對港幣的匯價走勢便一清二楚。二千年初期,香港人都喜歡喜吱吱的上深圳揼骨飲茶,那時還是一百港幣對一百二十、三十人民幣,覺得上大陸消費甚麼都便宜。我那時還小,上大陸最多是去深圳少年宮書城,也感受到大陸浩瀭的書海是多麼的廉價(當然紙質、排版也較差)。那時候,香港人相對大陸人,是否有一種上去當皇帝(或者大爺)的享受心態?

然而,在短短幾年,大家都親身體會港幣貶值之快,港幣由比人民幣大,到比人民幣少,大爺心態不再,深圳物價上漲,消費變得不再便宜。現在說的,不是香港人去深圳買野,而是深汌廣州的人來香港買餸、買日用品。

如果我要用一個比喻,這好像你本身在辦公室裏是主管,級別比你的下屬高,想不到你的下屬一朝發達,突然變成你的主管,而且那主管甚囂塵上,你的感覺會有點不是味兒。

而且,我要再三强調,這轉變是來得極快,心態也許還來不及調整。

4. 「中共即大陸,大陸即中共」

香港人對六四的情意結,對中國維權人士被逮捕...中國政制當今的問題,罄竹難書。不少香港人將國與黨劃上等號,既然不喜歡那黨,自然也不喜歡那國的人民。愛屋及烏,反之亦然。

更不幸的是,大陸的意識形態似乎逐漸影響香港;香港的言論自由、新聞自由、集會自由等在回歸後受到實質影響。聊舉幾件事:
- 麗港城黑影事件以往在香港穿任何T-shirt都是你自己的自由,那天卻因為國家領導人到訪,市民被強行扯走,這以往從未發生過。
- 成報改稿事件新聞評論員的撰文,在交稿後給編輯改得面目全非,批評政權的變成讚美,這對作者不尊重之餘,也看出來自我審查的意識形態,不希望刊登一些影響國家的言論。
此等例子,最近幾年多如繁星。

作為香港人的我實在心痛,這些我們堅守的價值、我們的立身之本被侵蝕。然而,我知道黨與人民還是分開的兩回事,但其他人是否這樣想,會否將對黨的不滿影射到人民和遊客身上,這絕對有可能。

* * * 

我知道我要說服我的一些香港朋友,不要再以不友善態度看待大陸人,有點難度,畢竟幾年累積下來,已開始有點根深蒂固。我只希望,香港人可以包容一點,不是說我們要縱容不文明行為,而是在發生之時,或發生之前,帶點惻隱之心,嘗試易地而處,以幫助別人、解決事情的心態出發。畢竟冤冤相報何時了?

對於大陸朋友們,希望到港旅遊時可以入鄉隨俗,平時也多了解香港文化和想法,遇有不懂之處時多發問,畢竟我相信大多香港人還是願意伸出援助之手。

但願矛盾不是日益加劇,而是逐步化解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