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

毛記電視/林日曦,我會投資你

中港關口一過,除了check facebook,看信報之外,最近加了一個指定動作:看毛記電視。

毛記電視的定位,我理解是「集抽水、惡搞、二次創作等,推送信息給廣大香港年青人」。它的節目名稱多以惡搞大台為樂,例如大台有《六點半新聞報道》,他有《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》;大台有《宣傳易》,他有《宣傳難》;大台有《勁歌金曲》,他有《勁曲金曲》;大台有主播方東昇,他有主播東方昇。總之在製作中,事事以揶揄大台為目標。

我第一次見到《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》的片頭,以一顆自轉花生來寓意讀者為花生友,惹人爆笑。



(圖:毛記電視)

星期一至五工作繁重,沒多少時間看新聞,重溫毛記電視過去一周的《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》,能把一周頭條、城中話題略知一二,而且帶來歡樂。他的新聞大約有兩成事實、八成抽水觀點,做到「新聞娛樂化」。

新聞娛樂化,適合年青人。你可以不屑,認為這內容太少,帶出不了太多新聞價值;我卻認為,這只要能夠convert 1 讓一個從未看新聞的年青人去看新聞,已經聊勝於無。

毛記電視不光是無聊抽水。他每周製作《星期三港案》便是一例。

《星期三港案》與《星期日檔案》一樣,是深入的調查報道。唯一分別是,星期三港案只有約5分鐘。不要以為5分鐘就製作不認真,我看過幾集,5分鐘還是能夠說明一點事情,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。而時間夠短,更適合現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。這是一個符合網絡、即食的聰明做法。

其實我最佩服的,是林日曦和他的團隊,他們有打不死的拼搏精神。

最初知道林日曦,是他在商台共同主持年青人節目《一八七二遊花園》。那時候有一個很奇怪的感覺:覺得這群主持人說話言不及義,但卻一直會被吸引收聽。是因為他們懂得年青人。

之後,林日曦毅然離開商台,創辦《黑紙》。那是一頁紙,賣一蚊的「雜誌」,7/11有得賣。拿起看看,更像一張宣傳單張。我認為《黑紙》是一個創新,也是一個失敗。

《黑紙》不成功,林日曦再創辦《100毛》雜誌。一條毛是一個話題的短小內容,100條加起來成一部雜誌。希望改變雜誌多字文化,以少字雜誌殺出重圍。曾經買過一本,看罷,感覺「到喉唔到肺」,而且為了湊夠100條毛,濫竽充數,一本雜誌中可能就那幾條毛好看。我不知道《100毛》的銷量,但我直覺不太成功。

直至《毛記電視》出來之後,我知道,他們做到了。這是一個適合新生代的傳播方法,他們的內容和製作手法亦非常到位。聽說由一開始要去R廣告,到現在廣告來找他們了。

從《黑紙》、《100毛》再到《毛記電視》,林日曦不斷創新。教科書是說:「一次不行,再試多次」。但你可知道,這當中所涉及的挫敗、沮喪、勇氣,是非常困難的。放棄很容易,堅持而且再改進很難,但林日曦做到了。

現代的投資學投資的不只是一個生意,創始團隊有時來得更重要,也就是說「投人,不是投產品」。若果林日曦/毛記電視現在做一個眾籌programme,假設terms正常的話,我一定會投資!

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

新聞啟導三部曲:導火+Newsroom+看見

我很喜歡看電視劇和睇小說。觸動人心的故事和文筆,除了令人難以忘懷,甚至差一點可以影響人生。

話說當年揀科的時候,TVB播著《天涯俠醫》,講述張家輝作為婦產科醫生的故事。當中有一幕係係產房門外,張家輝帶著感觸說,每一個新生命都是非常美妙的事情云云,配上催淚的音樂,那一刻我好滾動,滾動到想立刻填上medicine作為首選。我真的是有認真考慮過醫科,而真的有部份是因為電視劇,但當然後來理智還是蓋過了感情

最近不約而同,我看了我稱之為「新聞啟導三部曲」的劇集+書,令我再一起有當年會考揀科的感覺:若果當年TVB播《導火新聞線》,明珠台播《The newsroom》,然後又有朋友推介看柴靜的《看見》,這三重打擊一起下來,那priming effect可能令我認真考慮讀journalism

《導火》將記者包裝得好型。不是一般意義的型,而是那種內心的強大,那種對錯的堅持,那種尋找真相的慾望,那種做新聞的使命感這些在導火都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
Newsroom》這套美劇告訴我如何做出色的新聞報導,電視新聞背後製作的種種,以及那對主播的要求和部份神化(符合美國人崇拜個人的性格?)

《看見》是央視前記者柴靜的書,講述她十餘年做央視記者當中,各個大小人物的故事。書中的文字極具生命力,除了文筆功夫到家,還因為《看見》所表達的是新聞中的人性。

柴靜以前主持的節目《新聞連線》,是一個一小時長的《新聞透視》/《星期x檔案》,以偵察、深入方式,揭示那些看來不起眼,但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社會瑣事。

其中一個故事是一宗小學生集體自殺的報導。柴靜慢慢打開不肯說話的小朋友的心霏,抽絲剝繭,找到真相。她寫的手法不只有感染力,更重要她也嘗試以更宏觀的角度,來看社會問題,正如她在《穹頂之下》所做到的一樣。

這兩套劇+一本書的共同點在於,他們的製作都很認真,所表現出來的敬業樂業,是我等對專業精神有要求的人非常欣賞的事。之所以稱他們為《新聞啟導三部曲》,是因為我以往對新聞的認識僅局限於無線和蘋果新聞的做法,看了之後,讓人對於新聞的真蹄和做法都有一些新的看法。

我一直覺得,記者是一個悲情行業,讀新聞的都是有思想、有追求、有勇氣的人,記者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其實好高,他們做的事情影響力也很廣泛,但所配的薪金小得可憐。口頭說尊重,但糧單卻很誠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