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

霎眼廿七歲

我讀的是一年的MBA,而坊間大部份MBA都是兩年制的。不少人問:為何不多享受一年?我通常說:我對時間的感覺與一別人不同。一年有些人覺得過得很快,都有些人如我,覺得一年也挺漫長的。365日,每天都好好利用,能幹出很多事來了。

霎眼廿七歲已經過去。這一年,我又幹了些甚麼事?

二十七歲算是一個轉捩點。年頭,我為自己定下了三件人生大事,今年要下決定:

1. 轉唔轉工?(是否換工作?)
2. 買唔買樓?(要不要買房?)
3. 結婚定分手?

結果不用等到年底,在年中就做好了決定。分別是:No, yes 和後者。

作為一個consultant,每一個決定背後都思前想後,蘊釀了一段時間。這些年來,做了不少項目是協助高層決策。為了全面考慮,我們都設計framework,想出一個又一個考慮因素,然後分析pros and cons,放harvey ball / 紅綠燈...最恐怖的是為考慮因素加權重,然後乘出一個分來...

其實公司裏不少決定,是感性去做,不是理性去做的。

或者該這麼說,不少決定,不是一籃子因素的綜合結果,而是一籃子因素中,往住有一個決定性因素。若果是dealbreaker,那就是no-go;若果是strongly favorable,那就該去做。

人生何嘗不是這樣

* * *

大事決定好,小事/回憶片段也有一蘿蘿。如果翻箱倒櫃,把回憶都倒出來的話,大概有以下這些:

這一年,繼續在思考和尋找工作的意義,尤其是「戰略」這虛無縹緲的東東如何做得紮實。曾經,我為做出一份紮實的報告很開心、很自豪,覺得對客戶有價值,對得起自己。也曾經,我作為初出茅蘆的項目帶了幾條team 而每個team都好像做得頗為開心和「學到野」,令我倍感安慰。

這一年,開始有些好友結婚了,突然讓我意識到,原來我一直時間都分得太散了,對於自己重視關注的友誼,沒有好好去經營。(編按:生日這天收了一千零一個電話,打電話的某人叮囑我務必感謝他。我真的很感謝他,同時問他,你對上一個月,除了親戚工作外,打過電話給誰?大家驀然發現,這最原始、最warm的通話功能很久很久沒有用過了)

這一年,獻技平台繼續搞,但到了後期,好像變成了我教Powerpoint的獨腳戲。一直心有不甘,認為這概念可行,但一直的唔起心肝去實行,停滯在from 0.1 to 1的階段。教書倒是我喜歡的東西,因為我喜歡分享,而且我有耐性,加上我講書應該都幾清楚,同學們好像對我這個老師還是滿意的 :)

這一年,繼續心繫MIMO,慶幸當年帶出來的一群徒兒們不負所望,帶出了幾個負責任的徒孫,暑假托賴維持了營運。Challenges一大堆,開始變成長期疾患,再不根治,一年之內必出問題。縱然也有一線曙光:首先與當地社區中心的并購機會,其次是MIMO剛剛正式獲准成為美國註冊慈善團體,可以申請grant funding。但總體而言,離開太遠,日常沒有接觸,而且full-time工作忙...成為拖慢進度的藉口。

這一年,滑浪風帆給了我一個精彩的暑假。那種海上飄浮、與風共舞(搏鬥)、海邊小酌、然後同根叔和一眾老頑童們吹水,一周忙碌過後,身心真正放鬆,實在不得不愛上長洲那純樸。

這一年,旅行去了幾個,有些不是再看照片也忘了:有跟爸爸媽媽去的長隆、有參加Nancy台灣的婚禮,有新加坡探大廚Junch的,有與ShineAmy去京都和超舒服的奈良,有學識潛水的菲律賓,有墨爾本大洋路的自駕遊,有面試強度極高,早起睡飛的美國recruiting trip。若果去上海做trainer和北京故宮做項目都算的話,其實這一些travel挺多的...喜歡一班人一起去玩,喜歡更有目的的旅行。

這一年,老了(那一年不是?!) ,晚上更容易發睏了。切實地感覺新陳代謝速度減慢了,例如擦傷和傷風後的復元時間更長。記得以前台灣同事說,30歲後身體檢查就是看著一盞盞紅燈亮起(我還未到30歲呢) 繼續多做運動是王道...

這一年,愛上了新寵- 壁球,但隨之而來的,是離網球遠了。還是專注力不夠,玩一個東西玩得不夠精,一般只能過了learning curve的底層,依靠小聰明快速爬升入門級水平,然後停滯不前,沒有靠10,000 hours rule去練一些硬功夫。誰叫世上誘惑太多啊,好玩的東西太多了...

這一年,從不同渠道認識了新朋友,但淺嘗輒止,很難深交。時間太少了,又沒有共同興趣或者活動發酵。也許每周post post,成為了我和各路朋友的交流方式(但這只是單向,而且也是淺嘗啊)

這一年,參加了一個Facebook group的寫作計劃,一直希望逼自己定期寫文,終於有機會。寫不到從六月份開始,還真的能夠堅持每周一寫。即使現在睏得很,責任所在,我還是必須遵守承諾!

那天唱K,對歌詞不敏感的我,唱著<陀飛輪>,對於 「霎眼廿七歲」五個字,突然很有感觸。這不正是在形容今年的自己嗎?過去一年,對人生的不惑有增無減,複雜的心情也是有增無減,對新事情的熱情和興奮程度卻不如以往火烈。

抽身出來,看著上述這一堆「這一年」,彷彿看到了typical so-called professional 生活的面貌:旅行、工餘活動、運動、家庭、朋友當感覺開始麻木了,當這些經歷開始輪迴時,是時候要改變了。


對的,各位觀眾,我要宣佈,下一年,我要去非洲!

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

三体

獲得文學界諾貝爾的雨果獎,外面很多聲音媲美他為科幻界的金庸,劉慈欣的《三体》三部曲,確實開拓了我的宇宙觀。

裏面提出了很多對我來說嶄新的觀點。這些觀點,由於思想局限性,窮我自己一生,都不會想到出來的。(注意:內含少量劇透)

我從來都不是科幻迷,對於宇宙,只是小時候puppy love式的與網友探討過「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的課題」。我看星星,是欣賞他的美,而不像天文迷般欣賞造物主的匠心。

第一次,我這麼深入的看一部科幻小說。腦袋中浮現Interstellar 般的畫面,一幕又一幕。

從前我的一切叫地球。看罷此書,宇宙觀不其然取代了地球觀,從此看東西不一樣。當地球觀進化到宇宙觀時,冥王星在太陽系的生活中,就如南極洲在地球一樣。看完三体,似乎再也沒法否定這個宇宙存在外星文明…

情節上,我覺得還沒有到金庸的水平,中間某些章節略嫌拖泥帶水。但硬功夫搭救,一堆又一堆物理學專有名詞,加上對未來世界的細緻描述,開啟科學精神和想像力之門。

例如冬眠技術在我有生之年會發生嗎?一個充滿著信息屏幕的世界,會在這世紀出現嗎?

情節上幾次曲折,從頂峰打到谷底,亦令人印象深刻。當地球人類以為自己正在走在正確的路上,結果往往出人意表,最後不堪一擊。那是因為以當今之理論預測,永遠跳不出未來的局限…

那麼,我們還要預測嗎?

光速這名詞反覆出現,似乎是宇宙學基本中的基本,當中涉及太多太多的理論我都沒法理解,甚麼把光速減慢,或者扭曲空間等,只知其結果而不知其原理。

還有維度的討論:二維、三維、四維到十幾維。

在四維透視三維的一切,能夠看到無限細節,而且有穿透力,可以連人的心臟都輕易取出來,這情景難以想像。

四維已經難以想像。那十維是一個甚麼狀態?十維中,時間可以超過一維。二維的時間,意味著你可以同一時間作出無限行動,這又是超出想像的概念。

從三維degrade 到二維,把人都畫在畫中,Inside Out倒是提供了一些影像參考。

裏面對人類出現危機後的反應,倒不是印象很深。劉慈欣好像有嘗試營造「攻心計」的情節,但對人物的心理描寫還是沒有日本作家厲害…

三本書,加埋一千多頁。我由5月讀到10月。文字沒有特別艱深,但理論比較艱深。若果如我一樣,從來沒有看過科幻書,這本書確實可以把你帶到另一個高度。

最後說些三体之外的逸事。在書店買了<三体>第一和第二集之後,才突然醒起可以到圖書館借,畢竟這是2006年的著作。上次閱讀三分鐘神射手又是買了一本才頓悉香港有很好的圖書館啊…

P.S. 在去墨爾本的旅程趕得切了結,於是可以開展馮唐的《不二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