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

32歲全實錄

「服務器又崩了!用戶根本登錄不了洋蔥!」「沒辦法,疫情這幾天的流量是平常的10倍,一下子并發,肯定扛不住。」 

要記錄32歲這一年,怎能不從疫情開始?

 

1、開篇:疫情中的洋蔥、北京和香港

 

疫情對於大部份行業都帶來衝擊,前東家旅遊業更是首當其衝,我所處的公司(洋蔥學院)則是少數得益的在綫教育行業。在一月底到二月底,兩年來第一次覺得在打仗。首次見證數據是如何隔兩天翻一番的噴井式增長。當時全公司上下都好興奮,每天早上等著CEO凌晨三點的戰報,看看昨天我們的DAU又漲成怎麼樣?

 

在中國的互聯網,「不做第二,只做第一」、「唯快不破」是兩條硬道理。增長令人瘋狂,即便公司增長可能不是閣下貢獻,又不會為閣下帶來實質利益,身處其中仍然與有榮焉。

 

打仗大概只持續兩三周。但疫情初期差不多有足足兩個半月留在家中。

 

這兩個半月,除了去超市買餸,基本上沒有任何實體世界的社交活動,卻過得異常開心。原因是家裏有人把我照顧得無微不至(另外有貓可逗)。一日三餐,款式不同,烹飪技巧高超,令我呢個洗碗既,都覺得與有榮焉。

 

先知的BB,在疫情前從香港入手兩部SwitchRing Fit AdventureSuper Mario Bros U Deluxe成為了疫情的調解劑。

 

身處北京,一切嚴控,對疫情一開始會有一絲無知的恐懼,但總體感覺安全。每天看 New York Times的疫情快報,尤其在疫情後期,似乎東亞和全球是兩個平行世界。看著意大利華人一開始馳援溫洲,再到溫洲馳援意大利,轉變令人哭笑不得。

 

有人說過,除了climate changeCOVID-19算是全球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危機。講起全球,2020是不是全球化終結的啟始?對於自詡世界公民的人們,在這一年之後,何處才是容身之所?

 

看著土生土長的香港,這十年迅速政治化,也許亦是歷史的一個必然。我城由法治到教育,一個個領域被蹂躪。既然懷柔不work,老子失去了耐性,乾脆來硬的。即使人不在香港,目睹這一切,十分難受。在中國工作的香港青年人,這些年被問到關於香港問題,從可說起?意識形態的差別,豈是幾句話,兩杯酒能夠講清楚?

 

這個過程才剛開始,煎熬可能持續三五年,甚至更長時間。

 

2、工作:我錯過了時代,選對了行業。那地方和公司呢?

 

三年前跑到中國尋覓愛情的我,同時寄望著在這個地方,可以功成立名,實現財務自由。2018-20左右,可以說是中國互聯網時代的分水嶺,上半場這十餘年的時間,是流量紅利+中產崛起+移動互聯網等大趨勢構成的風口。有人說過,選擇比努力重要,選對了時代、地方、行業和公司,豬隨風都能起飛。

 

如果說,互聯網的上半場,考驗是在技術革新和人口紅利中抓住機會;那麼在下半場,我相信開始產品、運營、服務和品牌等實力日益重要。只忽悠沒效果不再work,至少我希望是這樣。

 

我錯過了時代,湊合選對了行業。經歷了遊戲、娛樂、本地生活、金融等行業被互聯網洗禮後,終於在這幾年迎來了最後兩個極難互聯網化的行業:醫療和教育。不只是在疫情期間,在綫教育可算是少數這兩年的資本寵兒,也是未來幾年較為明顯的朝陽行業。

 

那地方選對嗎?無疑北京算是一個接觸互聯網行業的好地方之一。資本、市場、關注度都屬於世界前沿。不過我必須說,即便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,目前職業化水平仍然很低,很依賴人治和文化,普遍缺乏人才。

 

而且中國近幾年來的政治發展有目共睹。長居於此,難以想像。

 

公司呢?這一年最大的感受是,公司的天花板,就是創始人的天花板。公司的文化、產品的調性,一切的競爭優勢和問題挑戰竟然可以繞回來創始人三個字。

 

這一年最大的變化是,是我名正言順升任公司的COO。同時帶著一個增長業務BU

 

在暑假時,聲勢浩大搞了一個「暑假大作戰」(話說在K-12領域,佔據暑假就等於贏了戰役的一半),立了幾個flags。結果慘遭滑鐵盧,狠狠的摔了一交。輸在哪?團隊裹面有一個馬謖。8月底含淚斬了,但關鍵是,等一年才有下一場街亭之戰。

 

要認清自己的不足,面對現實,知易行難。從小生活比較順風順水,自覺聰明有自信,哪有這麼容易認低威?但是硬要做的話,失去的是時間和機會。所以學會放手,把一手一腳養大的 baby拱手相讓,才是真正的大將之風。可是,這心理掙扎可艱難。

 

題外話,這一年被推薦了一個超級喜歡的播客,讓我在洗碗和揸長途車時,都忍不住打開它: NPRPodcast “How I Built This”

 

主持人Guy Razs訪問了很多知名科技公司的創始人,探索他們的life stories,由成長背景、價值觀等出發,娓娓道來公司是一步一步如何發展到今天。這些創始人都是如何從普通人開始,但有因為有著不一樣的信念、精神,發展了他們的事業。在過程中,他們經歷了許多決策和糾結,當中的取捨和錯誤,聽到我心往神馳。想了解創業的人,一定不能錯過。

 

3、投資:香港電視開花,重倉後心癢癢,在擺脫師奶式投資

 

話說回來,這幾年伴隨著一個兩百人的創業公司,翻了三倍,到六百多人,算是讓我窺探互聯網startup是甚麼一回事。對於產品、運營、增長、投融資、數據、財務預算、新業務拓展、團隊搭建和管理都有所涉臘。這些經歷,對我最大的個人得益是:投資股票。

 

早年買IT、寶光實業(眼鏡88和時間廊母公司)和毛記電視,全因為自己喜歡這些公司的產品。兩三年前重倉香港電視仍是如此,覺得推進香港的電商發展很重要,即使錢全沒了,也無所謂。當然,買的時候仍然認為發展潛力很大,尤其相信王維基的執行力。今年香港電視開花了,無疑疫情幫了一大把,但幸運總降臨在準備好的人上,而最開心不只是賺錢,而是證明自己當日眼光準確。

 

老實說,香港實在太缺乏如香港電視咁有創新精神同打得的公司。

 

這兩三年置身於創業團隊的經驗,令我可以以VC角度來看二級市場。

 

VC最緊要睇乜?人和商業模式。尤其是人,承上,由於中國的企業職業化進程仍在進行中,好多時一個業務做唔做得成,好睇人。而一個好的CEO就識搵人、用人(或者自己本身就係勁人)。那麼商業模式呢?就因為我置身於中國的市場,更加能夠感受市場脈搏的變化。而且我有一個小小的advantage:就是有不少機會通過面試和朋友認識行業裏面的高管,有獲得一手資料的可能。

 

於是這一年,在全球經不景氣,步入衰退,股市卻因為宏觀的財政和貨幣政策,欣欣向榮的大背景下,而我就大規模建倉和殺入美股(不過只持倉中概股,因為都係想投資熟悉的環境)。幾年前,我抗拒玩股票的其中一個原因是,我不想我的心情和股市指數起跌掛勾,這一年卻應驗了。現在的症狀嚴重到,我朝早起身,又或者揸車返工停在紅綠燈前,都會㩒aastocks。重度沉迷了。

 

我很清楚,我想做長期投資者,我沒有興趣短炒做trading。我想做時間的朋友,伴隨公司成長。但由於stakes不少,股價的波動變成心癮。於是兩個星期前把心一橫deleteaastocks

 

同時,在良師益友的指導下,開始閱讀investment classics。目前離An intelligent investor還有不少距離,覺得自己仍然買得好師奶,因為我仍然帶著這些想法:

-       想買平唔想買貴

-       賣出不管成本,忘記過去的買入價

-       (升左)早之買多D

唯有繼續睇classics洗自己腦,同時在實戰中訓練自己的心理素質。

 

此外,我不斷地告訴自己,別以為這一年的成功是靠自己,當中有很多是大環境使然(市好),亦有不少僥倖,找到一個長期發現價值並實行的方法才是王道。

 

題外話,本年度中,推薦蒙面財經(Mask Finance)這一個國內YouTube頻道。蒙面君良心分析和講解宏觀經濟和投資,深入淺出,輔以大量圖表,大部份講解都做足功課。印象最深刻的,是分享近一百年來的五大跌市,以及後面用了幾多年指數才回到家鄉。這個投資科普頻道,值得沒買/剛剛開始買投票的你擁有。

 

4、無知:一直強調理性,殊不知完全忽略感受

 

趁著疫情租車便宜,我租了足足兩個月車,十一的時候更揸了千零公里去山西。2020年幾個比較memorabletrips有山西大同平瑤古城之旅、溫洲的音樂節、大理的洱海和古城以及北京懷柔的星光小築和黃花野長城。與副駕朝夕相對,走遍祖國河山,沿途美好風光,有智慧相伴,樂也融融。

 

副駕今年推薦了我看《象與騎象人》,作者以象比喻感性,騎象人比喻理性。騎象人總覺得象不會表達,毫無道理,怕象會受各種刺激胡塗行事,譬如在懸崖面前,象會不受控衝下山。因此,騎象人要勒住大象,防止他亂來。但其實,面對萬尺深淵,象的生存慾,會讓他避開風險。另外,在人類進化過程中,其實情感是遠比理性要早,因為理性是近幾千年自語言出現才產生的。最後,當人面對一件事時,從腦神輕的運作角度,是先有感受,才有理性的reasoning的。

 

在我這個自詡和被公認理性的人,看著這本書的道理,影響是震撼且深遠的。因為我開始明白自己一點都不懂情緒,開始意識到不相信感受是極度愚蠢的。亦終於明白直覺、sense 這些詞是甚麼一回事:別人說不出,不代表沒道理。功利的我,第一個把理論落實的地方,是面試。從以往只一項一項能力評價候選人,到現在我會先說感受再說能力。

 

老實說,由於自小不斷訓練語言理性邏輯思維,加上爭強好勝和自私的性格,一切就事論事,我無法跟別人很好的共情起來,無法connect。你以為你理解了?其實只是表面。

 

BB 在這方面受苦了三年,足足三年。好好先生表面看來沒有脾氣,但不會表達,而且沒有個性。好好先生因為沒法共情,沒法溝通,所以BB難以交流。恰逢BB要求高質量的心靈交流(who don’t?),但得不到,於是脾氣容易暴燥,這樣一來,從旁人看來以為她脾氣不好,她就委屈了。實質上每一個人發脾氣都有其原因,只看表面, 不深究原因,是會冤枉好人的。

 

香港的事何嘗不是?

 

5、生活:放下與被放下

 

幾個月前發現,新郎結婚了,伴郎不是我,晴天霹靂。沒有預料會有這一天,但其實早就埋下伏線。舔了幾天傷口,時而偏激,最後反思戰勝了悲傷。一段多年的關係變淡了,信任消逝,固然令人傷感,但並不是最恐怖。最恐怖的是,沒有察覺這個過程在發生。 痛心,是因為care。這種錐心之痛,堪比分手。

 

燕子高飛,到外面築巢之後,多久才回一次娘家?燕子一般會飛多遠築新巢?燕子如何與父母維繫關係?

 

上一年跟自己說,這一年不能再偷懶,要多寫字。兩三年前,被身邊人點醒,別寫飛機文,別寫無謂的隨筆,多去讀書,豐富個人閱歷和修養,再談寫作。頓覺有理,於是采納。兩年後發現,好書、好文章都有在看,但缺乏了輸出,學習效率低,過目即忘,沒有內化。亦發現,我的思維方式偏外向型,自己想的只能淺層,要通過碰撞和正反饋,來迭代深化。用互聯網的術語,我的思維屬於小步快跑型。

 

疫情是一個最佳藉口,我大半年都沒有踏足健身房。在家不能做嗎?能。不過總是提不起勁來。自學怕姿勢不對(另一個絕佳藉口),沒有督促無以為繼。加上6月開始工作確實很忙欣慰的是,十一過後,的起心肝重啓。爭取一個星期去兩次,年底變大隻佬!

 

6、根根:話多多的小人兒

 

根根自從一年前被發現憋尿之後,我每天早上鏟屎,都特別關注他有沒有尿塊,總擔心不知會否有一天惡夢重臨。老天爺保佑,今年除了色素沉澱、屁屁沒有以前粉嫩,以及嘴內牙邊出現兩個無害的小白點(但因為這小白點都跑了兩次醫院),基本上都算健康。

 

有趣的是,人家的貓越大越獨立,這傢伙好像越大越黏人。最近幾個月,晚晚跑到床上跟我們睡,有時候還鑽到被窩,或枕在我們手上,像一個小人兒。更甚者,他話變得越來越多。小傢伙小時候不怎麼說話,這半年突然話變多。譬如今天回到家,沒有第一時間抱抱他,跟他玩,他特意走過來投訴了幾句。

 

總覺得二歲半的他,到了現在才開始長大。

 

有一天,我開玩笑跟根根媽媽說53歲想當獸醫,因為我這樣就可以自己替根根治病,但一想到到時候,根根未必在人世,心裏就特別難受。這傢伙給我們帶來的歡樂和溫馨時光,不可替代。這個北京的家,若然沒有了他,就少了靈魂。

 

7、愛情:歷久常新的一面魔鏡

 

轉眼間,三年了。如何避免老夫老妻式的相處?

 

答案之一是發掘新興趣。

 

今個暑假,BB帶領我進入公路車的世界。騎車算是少數我們共同的興趣,曾經,我們騎著共享單車,由海淀到甜水園,橫跨北京城。又曾經,我們經常由三里屯騎十餘分鐘回家。

 

現在,我們騎著各自的閃電(Specialized),爬過懷柔(白河)和延慶的山谷(永寧鎮);由大興踏去固安,來回70公里;由家踏去戒台寺,來回90公里。戒台寺那一天,我們騎了五六個小時,到最後十公里,我虛脫了,完全不想騎。BB帶我到一個便利店門外,買了百事可樂和一個飯團。我坐在石柱上,心想,我的體能怎麼比她差?但事實上,她騎車的耐性很足。

 

在長安街、朝陽路上夜騎,感覺好free。騎車已經完全的替代了跑步,成為運動新寵兒。

 

她就是這麼厲害,不斷發掘新興趣。思想跳脫有深度、行為情緒兩極化,與她相處,悲喜交集 x N every day

 

然而,光靠新事物,足以維繫關係嗎?

 

Ups and downs 是我跟朋友形容我的感情時,用得最多的一個詞。在讀書工作上,我可能一直都比較順利。但在感情上,我一直越級挑戰。其中一個原因,是我缺乏了很多基本概念:

 

我終於在思考,甚麼叫work as a team;甚麼叫family;甚麼叫責任

我終於聽進去,甚麼叫支持不只是表面上的洗碗洗衫,不只是噓寒問暖,而是支持她的理想、她的價值觀;在她被人欺負的時候挺身而出,不做和事佬。

 

這兩年,我越來越明白,原來自己有多麼固執,Ego有多大。原來,要讓一個人聽進去別人說話,是多麼難的事。現在的我,看著身邊的同事,彷彿看到以前的我。我很高興能夠站在上帝視角,有這個感悟。這當中的功勞,大部份歸於BB不厭其煩地講真話。

 

講真話有時令人討厭,苦口良藥,人不想接受不完美的自己。能夠堅持講真話,在現今社會買少見少,我很慶幸有你在我身邊,做我的明鏡。

 

8、結語:未知的將來

 

有一天,全人類消失。

 

有一天,心愛的人消失。

 

有一天,我消失。

 

看似不太可能。是嗎?誰知道?

 

把每一天都活成最後一天,這句話我有時候隨口說出。如果有朝一天,我真的能做得來,那就真正的活在當下。

 

若果我上面5000字都刪除,只問一個問題:三十二歲過得開心嗎?

 

我的答案會是甚麼?

 

Yes, I believe.

 

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

<淺談2020諾奬經濟學得獎者的經典案例:頻譜拍賣>

講起拍賣,想起蘇富比的紅酒名畫藝術品,看似是富人的玩意。今期諾貝爾經濟學獎,給予了兩位對拍賣理論的商用起了莫大作用的教授。他們兩人的成名之作是1993年美國克林頓時代的頻譜拍賣。

這次拍賣的頻譜有一個比較大的特性:頻譜之間有互補性和取代性(The frequencies are both complementaries and substitutes)

我們類比一下藝術品拍賣。藝術品拍賣是一件一件獨立的。A藝術品和B藝術品沒有互補關係,亦即買了Sum(A+B),不會 > Sum(A)+Sum(B)。他們也沒有明顯的取代關係,因為A和B不一樣。

頻譜的屬性讓買家買了幾條的協同效應大於一條本身。而且頻譜的商品屬性重,相互之間差異較少,買不了A,可以去買B。

當時美國電訊局(FCC)面臨的問題就是,如何設計合理的拍賣機制?

這其中的考量是如何平衡賣方和買方的利益。在傳統的拍賣理論裏面,無論是英式拍賣、荷式拍賣或者封閉式拍賣,都會出現一個問題:贏家詛咒(Winner’s curse)。簡單來說,就是贏家付出太多。如何定義付出太多?就是付出>商品內在價值(Instrinsic value)。如何衡量內在價值這裏按下不談。

用一個通俗的說法來解釋Winner’s curse:一堆人競投,到自己出價無人承接,就會覺得自己出價太高,早知就叫低少少。換句話說,由於過程中看到其他人出價,其他人的行為反映他們對該拍賣物品的價值反映,這些信息稱之為關聯信息,會動態影響在場每一個人對物品價值的判斷(大家都覺得平,就覺得cheap;大家都爭取競投出價高,就覺得這真係好野)

拍賣理論的研究者告訴我們,拍賣機制的設計有兩大考量:一是形式,二是信息透明度。一般來說,拍賣中,競投者之者的信息透明度是極低的。我不知道你認為這個值多少錢?你打算出多少價?你打算買哪一些?Winner’s curse的出現,很大程度和信息透明度低有關。

所以在頻譜拍賣的case裹,設計者著重於降低Winner’s curse,令拍賣更公平。但同時要注意,拍賣機制不能設計得過於複雜,不然賣家和買家都看不懂,不會玩。

拍賣的形式可以分為三大類:
1)Sequential:順序。即一個一個賣,為最傳統的拍賣形式
2)Simultaneous:同時。即所有東西一齊開放競投
3)Combinatories:打包。即所有東西打包為一個item售賣

(大部份拍賣都用Sequential,或可以稱為英式拍賣,是因為這個形式最容易產生Winner’s curse,因此能最大化賣家的利益)

回到1993的時候,FCC 廣發英雄帖,徵集拍賣機制設計。當時由於國會只給了他們一年時間,最簡單的一個解決辦法就是以往大型項的競標方式:封閉式拍賣(sealed bids)。

此時,Milgrom & Wilson 根據他們多年的理論基礎研究,提出了嶄新的想法:simultaneous ascending auction。

這個拍賣機制的設計核心,就是多條頻譜一齊競投,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增加信息透明度。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:

大家可以在同一時間競投幾條頻譜,競投時,不能看見對方出價。回合結束時,拍賣方公佈每條頻譜的最高價。在第二個回合,以最高價作為底價繼續競投。若無人出價,則最高價者獲得頻譜。

假設有五條頻譜,競投者可以根據第一回合不同頻譜的出價,來決定第二回合的策略。例如A頻譜比B頻譜價格高出不少,但對於某競投者X來說兩者可替代性高,則X可以下一輪競投重點投低價格的頻譜。

這個拍賣機制的設計有幾個挑戰:
1)幾件物品是否要同時close?(close =不要接受新bid)
2)如何避免無人投標?大家都靜待對方出價?
3)是否允許中標者反悔?

設計者最後決定讓幾件物品同時close(simultaneous closing),原因在於物品的互補和可替代性。要避免無人投標,方向是迫每一個在場人士在每一回合都要出價,若不出價,則無權繼續下一回合的競價,視為出局。機制上允許中標者反悔,不過有罰金,罰金就是中標者和第二高價格的差距,這樣就可以避免拍賣者有損失。

這個心思慎密的設計為FCC首次拍賣頻譜打下漂亮的一仗,並從此應用在各國頻譜拍賣和其他大宗項目拍賣中。

(注:本文以幾篇文章的research+對博弈論的基礎知識湊合而成。如有不對,不吝賜教)

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

How I Built This 精選Podcast :Lush 與The Body Shop 的恩怨情仇故事

HIBT無疑是2020年的驚喜,作為一個startup工作者,聽創辦人娓娓道來創業辛酸史,好有感受。今日跟大家再介紹幾集有意思的,先來第一個:Lush

恩怨之始:原來近年係香港興起的Lush,係80年代The Body Shop最大的供應商! 

可以理解為,The Body Shop 係銷售渠道,而Lush就係做產品。當時The Body Shop的創辦人Anita,由美國三藩市偷橋(當地同樣有一間叫The Body Shop的舖頭),以簡約style開了英國的The Body Shop 

The Body Shop只有兩間分店的時候,Anita認識了MarkLush的創辦人)。Mark當時已經開始在後花園研發chemical free的髮型產品(後花園和車庫真係創業必備條件呀)。兩人一拍即合,合作多年,Mark係後花園足足整左7年護髮用品,每年收入達到50萬英鎊(90年代啊) 。一個被父親拋棄、離家出走、沒有多大出息的小孩嶄露頭角。

不過,呢一段愉快的合作關係,因為背叛,反目成仇。

The Body Shop係歐洲發展迅速,一直想入美國市場。MarkAnita老公Gordon,暗渡陳倉,背住Anita開店。好笑的是,呢一part訪問,明顯今天靠Lush功成利就的Mark提起往事,有一種「我都唔知當時點解會咁天真咁傻」的無奈和愧疚。的確,同人地老公夾份呃住老婆,最後東窗事發,唔怪得人地嬲嬲豬。年輕的時候,不犯傻好像不太可能。

結果,Mark就將自己的產品賣俾The Body Shopcash out 9m 英鎊。本身可以歎世界的他,開了另一間公司,叫Cosmetics to go,諗住利用90年代興起的D2C (Direct to Consumer) 的方式賣更多自己的發明。結果差不多輸晒D錢。

一個成功的創辦人,真係要心夠大,基本上成功-失敗-成功呢個cycle係天然無法避免,太容易的成功不會是大成功。

中年危機:7歲的大仔:「Daddy,不如你搵份工做啦。」

係四十幾歲,即將步入花甲之年時,中年危機的他在思索如何向前走時。屆時7歲的大仔語重心長同佢講:「Daddy,不如你搵份工做啦。」Daddy話:「但我淨係識做skincare products咋,我信我可以做得到。」

後來,Lush成立之初,好快就得到市場積極的迴響,係Covent Garden開的分店大排長龍。Mark不可置信的說:「當時我唔係太敢相信,一記重擊之後,可以恢復得那麼快。」

事實上,我認為對的產品的增長曲綫可以快得嚇人。反過來說,增長曲綫不夠陡,大概率是產品還不對,沒找到最佳的product-market fit

最大的反擊來了:在2000年初,LushThe Body Shop發出了收購邀約。

當年的落水狗如今逆轉勝,不過最後沒有得償所願,The Body Shop賣了給Loreal。而Mark站在2020年,在Podcast上說起已故的Anita,似乎已經放下商場殺戮的戾氣,語氣中帶點緬懷、惋惜和歉疚。

創業初心:能夠讓世界變得更美好

最後說一說我欣賞Mark這一類創辦人不只是為了搵錢而創業的心。事實上Lush可以說是繼承了他一生的成長和功夫。

兩歲的時候,父親隻身去了非洲,於是他由媽媽、嫲嫲和姑姐一手湊大,一出世就注定與女人產品結緣。16歲左右,和媽媽鬧翻,於是隻身去了倫敦,加入了1970年代規模較大的髮型屋(近200人!)。當時的髮型屋有一個特殊的職位叫:Trichologist(翻譯為髮理學?),專門研究人的頭髮和頭皮情況,以些研發適合的髮型產品。他憑著努力和運氣,誤打誤撞入了行。

時至今日,Lush全球分店近千間,Lush秉持純天然無添加的方式,做護膚品,不傷害環境,不亂做動物測試。有一個小細節看得出創辦人的堅持:Mark說一開始供貨俾Anita的時候,堅持用玻璃瓶而非膠樽來盛載。「這完全是出於保護環境的考慮。」創辦人的初心和價值觀絕對影響產品的調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