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

<淺談2020諾奬經濟學得獎者的經典案例:頻譜拍賣>

講起拍賣,想起蘇富比的紅酒名畫藝術品,看似是富人的玩意。今期諾貝爾經濟學獎,給予了兩位對拍賣理論的商用起了莫大作用的教授。他們兩人的成名之作是1993年美國克林頓時代的頻譜拍賣。

這次拍賣的頻譜有一個比較大的特性:頻譜之間有互補性和取代性(The frequencies are both complementaries and substitutes)

我們類比一下藝術品拍賣。藝術品拍賣是一件一件獨立的。A藝術品和B藝術品沒有互補關係,亦即買了Sum(A+B),不會 > Sum(A)+Sum(B)。他們也沒有明顯的取代關係,因為A和B不一樣。

頻譜的屬性讓買家買了幾條的協同效應大於一條本身。而且頻譜的商品屬性重,相互之間差異較少,買不了A,可以去買B。

當時美國電訊局(FCC)面臨的問題就是,如何設計合理的拍賣機制?

這其中的考量是如何平衡賣方和買方的利益。在傳統的拍賣理論裏面,無論是英式拍賣、荷式拍賣或者封閉式拍賣,都會出現一個問題:贏家詛咒(Winner’s curse)。簡單來說,就是贏家付出太多。如何定義付出太多?就是付出>商品內在價值(Instrinsic value)。如何衡量內在價值這裏按下不談。

用一個通俗的說法來解釋Winner’s curse:一堆人競投,到自己出價無人承接,就會覺得自己出價太高,早知就叫低少少。換句話說,由於過程中看到其他人出價,其他人的行為反映他們對該拍賣物品的價值反映,這些信息稱之為關聯信息,會動態影響在場每一個人對物品價值的判斷(大家都覺得平,就覺得cheap;大家都爭取競投出價高,就覺得這真係好野)

拍賣理論的研究者告訴我們,拍賣機制的設計有兩大考量:一是形式,二是信息透明度。一般來說,拍賣中,競投者之者的信息透明度是極低的。我不知道你認為這個值多少錢?你打算出多少價?你打算買哪一些?Winner’s curse的出現,很大程度和信息透明度低有關。

所以在頻譜拍賣的case裹,設計者著重於降低Winner’s curse,令拍賣更公平。但同時要注意,拍賣機制不能設計得過於複雜,不然賣家和買家都看不懂,不會玩。

拍賣的形式可以分為三大類:
1)Sequential:順序。即一個一個賣,為最傳統的拍賣形式
2)Simultaneous:同時。即所有東西一齊開放競投
3)Combinatories:打包。即所有東西打包為一個item售賣

(大部份拍賣都用Sequential,或可以稱為英式拍賣,是因為這個形式最容易產生Winner’s curse,因此能最大化賣家的利益)

回到1993的時候,FCC 廣發英雄帖,徵集拍賣機制設計。當時由於國會只給了他們一年時間,最簡單的一個解決辦法就是以往大型項的競標方式:封閉式拍賣(sealed bids)。

此時,Milgrom & Wilson 根據他們多年的理論基礎研究,提出了嶄新的想法:simultaneous ascending auction。

這個拍賣機制的設計核心,就是多條頻譜一齊競投,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增加信息透明度。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:

大家可以在同一時間競投幾條頻譜,競投時,不能看見對方出價。回合結束時,拍賣方公佈每條頻譜的最高價。在第二個回合,以最高價作為底價繼續競投。若無人出價,則最高價者獲得頻譜。

假設有五條頻譜,競投者可以根據第一回合不同頻譜的出價,來決定第二回合的策略。例如A頻譜比B頻譜價格高出不少,但對於某競投者X來說兩者可替代性高,則X可以下一輪競投重點投低價格的頻譜。

這個拍賣機制的設計有幾個挑戰:
1)幾件物品是否要同時close?(close =不要接受新bid)
2)如何避免無人投標?大家都靜待對方出價?
3)是否允許中標者反悔?

設計者最後決定讓幾件物品同時close(simultaneous closing),原因在於物品的互補和可替代性。要避免無人投標,方向是迫每一個在場人士在每一回合都要出價,若不出價,則無權繼續下一回合的競價,視為出局。機制上允許中標者反悔,不過有罰金,罰金就是中標者和第二高價格的差距,這樣就可以避免拍賣者有損失。

這個心思慎密的設計為FCC首次拍賣頻譜打下漂亮的一仗,並從此應用在各國頻譜拍賣和其他大宗項目拍賣中。

(注:本文以幾篇文章的research+對博弈論的基礎知識湊合而成。如有不對,不吝賜教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