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得不說,在亞馬遜工作,學到的其中一件事,就是面試系統的建立。在亞馬遜的複試,公司建立了一個類似陪審團制度的Interview Panel,來共同決定每個候選人是Incline/Not Incline,猶如法庭上陪審團宣佈Guilty/Not Guilty。
這個面試陪審團的五位面試官裹面有三個角色,分別是Hiring Manager,Interviewers和Bar Raiser。
Hiring Manager就是這個角色的「老闆」,自然是最上心的那個。
Bar Raiser是亞馬遜特別設定的角色,它最特殊的技能是有一票否決權(Veto Right)。
亦即是說,即便HM和三位Interviewers都決定Incline,只要BR不同意,這場面試的決定依然是Not Incline。
由於BR的特殊性,這群人在亞馬遜只有2%。在一家有300,000的企業員工中,大約五六千人左右吧。
誰能當BR,來掌握候選人的生死大權?答案是「老」員工。要成為BR,首先要有足夠多的面試經驗,然後就可以申請成為BR In Training,跟著一個師傅BR Mentor考証上崗,要讀書,要實操(15-20個試)。
就像考駕駛執照一樣,要儲一些hours,一般歷時3-6個月。
而我就剛剛成為了BRIT,所以最近瘋狂面試,亦因此有感而發寫下此文。
五位面試官分別面試後,就會寫下面試評價(面試過程本身也非常有趣,值得另文探討)。然後,會有一個30分鐘的Debrief。
Interview Debrief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流程:
00:00-10:00: 首先頭10分鐘,大家會互相閱讀其他人的面試反饋,正如亞馬遜其他會議一樣,有Silent Reading的文化。
10:00-12:00 然後BR總結本輪面試的情況,大多數情況都是Mixed Loop,也就是部份Incline部份Not Incline。BR接下來會總結候選人的長處和短處,尤其是關於長處是否符合崗位要求,短處是否Dealbreaker,是否有辦法規避。
12:00-22:00 然後就是輪流發言1-2分鐘,過程著重BR提及的長短處,讓大家再說說面試中是否看到更多的Data/Observation可以支持或者反對以上論點的。
22:00-25:00 最後,也是最像陪審團的部份:BR就會問面試官是否要Change Vote。本來Incline的面試官聽完一輪討論後,是維持Incline還是轉態變成Not Incline?本來Not Incline的有沒有被說明,變成Incline的?
因此整個Debrief的討論,頗有Twelve Angry Men的意味,Incline的一方嘗試說明Not Incline加入自己的陣營,反之亦然。
Change Vote之後,只有三種可能:
可能一:Hiring Manager Bar Raiser和一部份Interviewers都Incline,候選人正式通過。
這是最簡單的情況。而且要通過候選人,不需要全部五票通過,最minimum的是HM和BR通過即可。
此時,你問,那其他三個Interviewers的作用是甚麼?
他們就是來提供更多的觀察和評價(More data points),以及提供更多視角來審視候選人的水平、能力和契合度。
亞馬遜有一個部門專門做Interview Science,他們曾經研究過4位面試官和5位面試官的複試,哪個更能預測候選人入職後的表現。看著追蹤候選人入職後幾年的表現,他們發現5人陪審團更有效。
目前來說,我四十多個面試中,沒有遇到過只有HM BR Incline,而另外3個Interviewers Not Incline的。因為出現這種情況的話,大概率候選人有一些硬傷,在此情況下,BR很有可能也是Not Incline
可能二:HM Incline BR Not Incline,候選人不通過。
這是常見而且討論最白熱化的Debrief。從HM的角度,既然過了初試,應該都是喜歡這候選人的,但BR此時成為了攔路虎。所以HM和Incline的小伙伴,可能會出盡辦法來說明BR Change Vote。
當中的交鋒在於不能通過的Dealbreaker是甚麼,是否可以化解?
可能三:HM Not Incline BR Not Incline,候選人不通過。
出現這種情況,一般來說,HM都不是一面,做了甩手掌櫃,交託別人。更離譜的是,有一些明顯的硬傷:比如英文本身不達標;崗位prefer在深圳,但候選人只能在上海。
如果不通過候選人的話,後續還有一個要討論的:是否Recycle?
也就是大家關心的:「我申請了某某崗位不通過,還能申請其他崗位嗎?」
一般而言,除非候選人有過份的表現,面試官都會同意要Recycle,放候選人一條生路。
此時30分鐘的Debrief就正式結束。
我開過無數的會議,我必須說,這30分鐘非常高效。關鍵是亞馬遜的文化中,面試官重視面試,因此無論是面試過程,面試紀錄,和Debrief的討論,大家都會在線積極參與,所以書寫的反饋和討論表達的質素都很不錯。加上有BR在場主持,保証底線,絕大部份的Debrief都可以在30分鐘完成,決定了候選人在此崗位的生死。
而我目前作為BR In Training,我的師傅BR Mentor就會加入面試旁觀,如無必要就不出聲。面試後,Mentor會對我主持Debrief的能力評分(真的好像師傅看我開車然後評價),我要通過15-20次這樣的臨場考試。
下一篇可以聊聊面試都面些甚麼,面試官又是如何紀錄面試反饋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