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

互聯網教育企業:教研?能吃飯的嗎?

峰瑞CEO年會上,來了幾位做互聯網教育的CEOCTO,譬如扇貝單詞的王捷、英語流利說的胡哲人、還有一個本來做第三方支付現在在轉型做幼教的小哥。

在飯桌旁、場地外深度交流了兩遍。有一個最大的感覺就是:教研並不是最重要的,甚至不是重要的

如果能用到國外的,就把國外的copy過來唄。反正國外的月亮更圓,國外的理論體系已經都驗證過。至於這些教育理論體系具體是怎樣?為甚麼可以work?為甚麼在中國不會有違和感,不管了。

流利說至少有一段時間花了一年時間,研究一下課程體系。那個想轉型做幼教的小哥,就是因為有個朋友在線下開了培訓班,用了勞作的方式吸引到家長,於是小哥就想把這一套規模化。

OK,實踐也許證明這可以吸引家長眼球,啓發學生學習。但這些剪紙做A-Alligator的想法太不成體系。背後這可以教育小朋友是甚麼理論支撐?要知道教育理論是經歷過多年的研究和推敲,是一套很完整的方法論。

悲哀的是,教育企業不好好做教研,家長學生本身就沒有判斷和評價的能力。或曰:「我可以看到孩子是否喜歡看、成績有沒有提升來反推這課程到底好不好呀。」這是對的,如果目前的考試是一套很好的評價體系。也許跟民主一樣,目前以筆試為主的考試模式是一堆最壞的體系當中最好的一套。

大至說甚麼,比如是完全根據課綱還是有額外的?小至怎麼說,比如先說甚麼後說甚麼?難度的升級如何決定?用甚麼例子?一個講課的結構除了硬知識還包括甚麼?這些都是教研的本質。

而一般家長和學生能在表面上看到的是,老師的溝通能力,以及和學生的共情能力。甚至更膚淺的有多少功課?考試出得難不難?等等

因為家長學生難以評價(其實壓根就沒有意識判斷),所以教育企業就不會注重,因為這不是家長學生買單的原因。由此推導,這些教育企業的內容只是利用了互聯網和多媒體做了形式上的升級,卻沒有真真正正從底層解決問題。


我更感激也更明白為甚麼臨風會堅持在Key Value中用“品質”,因為大部份互聯網教育都不注重品質。

張賽的故事:有初心,破斧沉舟即使畏懼也前行

周六去了峰瑞的CEO年會,本來沒想到有多少收獲,但想不到隔了一天,還是很有衝動記下所見所聞。這年會算是我去過四個年會裡面最好的。

那就先講一下好在哪。最大的differentiation 是很多深入個人的分享,這歸功於丰叔和VC邏輯,因為早期投資對於CEO個人和公司後續的歷程都非常熟悉,而丰叔又善於把CEO最特別的點和故事勾出來,所以聽起來津津有味。當然,跟峰瑞本身吸引和投資的CEO應該也有關係,至少大多看起來是謙謙君子。

這個年會一共三天,我和臨風參加了中間一天,當天有大約90CEO參加。題外話,我好奇數了一下女CEO的數量,有9位。本來以為10%是很低的數字,原來不完全是。紐約時報2018的報導說,Fortune 500权的CEO裡只有25位女性,5%,即便之前比較高也就是34位,7%左右。Hays 2016的一個調查說,中國的女性當高管的數量比例領先亞洲,達36%的高管職位由女性擔任。看來中國的職場性別平等與全球相比已經算OK,誰知道Y combinator的女CEO比例是多少。

說回正題,我最喜歡、印象最深刻的是張賽破釜沉舟的故事。話說那個環節,丰叔找了三個CEO來分享公司發展歷程中遇到的困難故事,翼菲自動化的CEO張賽分享了他如何把家中僅有的兩套房都賣了,來贖回聯創股份以換取峰瑞的投資。故事大概是這樣的:

當時是2016年,從2012年創立開始,翼菲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。翼菲自動化,公司如其名,是製造工業機械人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的公司。創始人張賽在哥大讀碩,清華讀博,後來又去了一個全球知名的機械製造公司工作。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,可是在2016年公司有資金鏈問題,中間有三個月發不出工資,公司technically 破產,為了經營下去,張賽得到處撲水,找到了丰叔。丰叔想投,但投前提出了兩個條件:

1.     和老股東談好,把對賭拿掉
2.     和遠在美國的聯創談,把股份回購

對賭是投資協議裏面常見的條款,意思是公司和投資人同意,到了某個節點,公司得達到一些目標。如果達不到,投資人有權要求公司贖回投資。已簽署的條款要拿走,從來不是易事,但張賽硬著頭皮,把這件事總算做了。

第二項才是大事。翼菲在成立之初,團隊就分隔北京和三藩市兩地,remote工作了幾年,到了2016年發現分歧和工作方式還是難以接受。和聯創談回購,基本上就是跟女朋友攤牌,而且是把一齊買的房子屬於對方的部份買回來。對方肯不肯賣是一件事,用甚麼價格賣是另一件事,還有就是去哪找錢來買?(注意:公司已經沒錢)

結果聯創出了一個高價,張賽在走頭無路的情況下,把自己和媳婦家手上兩套房都賣了。可惜,房賣完還是不夠,張賽得做出一輩子都沒做過的事:低聲下氣的向親朋戚友借錢,少至五萬,大至三十萬,整件事中最欣慰的是他發現他刷臉刷人品還是有點東西。這掛著哥大、清華光環的天之驕子,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淪落到這一天。

台下的我聽著聽著,感動起來,首先是張賽把私事糗事公開分享的勇氣。他的語氣、他當時承受的壓力,一切都很有溫度,瀝瀝在目。我沒有經歷過相關情景,但我somehow能夠產生一定的共情感。

最後是happy ending,融到錢,公司上軌道。丰叔補充說,張賽賣房的時候,剛生寶寶。想到他老婆家人對他的支持,這也是挺值得感動的。

是甚麼讓他堅持要傾家蕩去繼續?我想初心和責任感並存。他堅信他做的事情有意義能成功,他不介意投入自己一切有的資源在上面,即便成功並不是在望,不一定發生,愛過活過奮鬥過,人生無憾。責任感呢,就是張賽提到沒工資發的幾個月,員工不但沒停止工作,還自己掏錢包買機票出差見客,共度時艱!這七八十年代的粵語殘片橋段,在他們的公司發生了。這員工凝聚力和企業文化是多麼的強大啊!我喜歡也相信洋䓤有這樣的力量。

再一次提醒自己,將來去創業,一定是一件失敗了都終生無憾的事,唯有這樣,才能真正全情投入。



兩時十分的教訓:自我膨脹後的亂投資

峰瑞CEO年會上,我還聽了不少其他故事。比如在同樣失敗故事分享的場合上,兩時十分動畫創始人,分享了自己如何在拿到阿里融資之後自我膨脹。

動畫公司是2007年創辦,到拿到阿里融資是大約2017年。十多年對一間startup來說是不短的時間,尤其現在3年就可以上市。「當時阿里的合伙人找上我去聊天,我還煞有介事做了些準備,後來見了他們兩個合伙人,很順利拿到了融資」創始人王世勇說。

故事的發展是亂投資。覺得自己牛逼了,就想著當老大,開始有的沒的投資小型動漫公司。現在覆盤,在沒有很好的投資能力時盲目去做,很難做得好。當然,這很有可能是事後孔明。倘若,投資當中有一些跑出來的明星項目,反思可能就有360度的轉變。

「最慘的是,被投公司後續經營不周,需要周轉的時間,再來問你借錢。」王世勇慨歎。「作為股東,給都不是,不給又不是。」


這絕對是洋䓤後續發展投融資能力的時候,一個很重要remind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