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

互聯網教育企業:教研?能吃飯的嗎?

峰瑞CEO年會上,來了幾位做互聯網教育的CEOCTO,譬如扇貝單詞的王捷、英語流利說的胡哲人、還有一個本來做第三方支付現在在轉型做幼教的小哥。

在飯桌旁、場地外深度交流了兩遍。有一個最大的感覺就是:教研並不是最重要的,甚至不是重要的

如果能用到國外的,就把國外的copy過來唄。反正國外的月亮更圓,國外的理論體系已經都驗證過。至於這些教育理論體系具體是怎樣?為甚麼可以work?為甚麼在中國不會有違和感,不管了。

流利說至少有一段時間花了一年時間,研究一下課程體系。那個想轉型做幼教的小哥,就是因為有個朋友在線下開了培訓班,用了勞作的方式吸引到家長,於是小哥就想把這一套規模化。

OK,實踐也許證明這可以吸引家長眼球,啓發學生學習。但這些剪紙做A-Alligator的想法太不成體系。背後這可以教育小朋友是甚麼理論支撐?要知道教育理論是經歷過多年的研究和推敲,是一套很完整的方法論。

悲哀的是,教育企業不好好做教研,家長學生本身就沒有判斷和評價的能力。或曰:「我可以看到孩子是否喜歡看、成績有沒有提升來反推這課程到底好不好呀。」這是對的,如果目前的考試是一套很好的評價體系。也許跟民主一樣,目前以筆試為主的考試模式是一堆最壞的體系當中最好的一套。

大至說甚麼,比如是完全根據課綱還是有額外的?小至怎麼說,比如先說甚麼後說甚麼?難度的升級如何決定?用甚麼例子?一個講課的結構除了硬知識還包括甚麼?這些都是教研的本質。

而一般家長和學生能在表面上看到的是,老師的溝通能力,以及和學生的共情能力。甚至更膚淺的有多少功課?考試出得難不難?等等

因為家長學生難以評價(其實壓根就沒有意識判斷),所以教育企業就不會注重,因為這不是家長學生買單的原因。由此推導,這些教育企業的內容只是利用了互聯網和多媒體做了形式上的升級,卻沒有真真正正從底層解決問題。


我更感激也更明白為甚麼臨風會堅持在Key Value中用“品質”,因為大部份互聯網教育都不注重品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