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

「學習是反人性的」

在國內做教育行業,這是其中一句聽得最多的。所謂反人性,意思是人類心底裏並不渴望和追求,換句話說,就是人不想要這個東西。

那甚麼是順人性的呢?比如遊戲、影視等泛娛樂行業。這些都是一般民眾「多多益善」的項目。順人性的行業,自自然然可以吸引流量和時間。這些項目亦想盡一切辦法搾取用戶的時間,讓用戶在平台上多花時間。

在金融行業裏,有一個說法叫「share of wallet」,顧名思義就是銀包裏放了多少這家金融機構的銀行卡,佔據錢包份額越多越好。在互聯網世界,巨頭佔領的就是時間,時間就是金錢,因為「養著用戶」就有機會賣東西或者廣告給他們。

教育行業稍為有點不一樣,是不是時間放得越多就越好?不一定。學習一個概念,在教育理論上是有預計時間的。越快掌握越好。用得時間多,反而就低效。而且記得嗎?一般人覺得學習是反人性的,花的時間越少對於用戶來說,痛苦的時間就越少。情況就如看牙醫,你是希望牙醫一蹴而就,還是磨磨蹭蹭?

為甚麼大家會覺得學習是反人性的?這句話說出口就像11=2 般真理一樣,似乎無須思考就自看成立。我認為,學習這個行為本身並不反人性,目前是學習的內容反人性。

我相信,人與生俱來就有學習的欲望,是出自求生本能也好,滿足好奇心、獲取成就感、在同儕中得到虛榮感、對於未來的懼怕等都有可能是一個人學習的動機。我們看到酷炫的東西都想自己能做,看到有趣的東西都想學。如果今天K-12課程教的是如何打遊戲,拍短視頻等,我相信自願上學的人會多很多。

問題是出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。為甚麼初中生要學二元一次方程?為甚麼要學微積分?這些數學概念鮮有在日常生活中被應用,卻是千千萬萬莘莘學子必須印在腦中的東西。絕大部份的老師、家長不會解釋也不懂解釋學習這些概念的目的。或者敷衍一句長大就明白,或者言正嚴辭說為了將來進好大學找好工作有好生活。學生被迫學習一些他們沒有興趣也可能沒有能力把握好的概念,這如何能不反人性呢?

學習方法主要體現在枯燥乏味的填鴨式學習,概念的定義背下來,題目機械的操練,不明所以的去考試做題,這不重理解的學習鐵定不爽。


二十一世紀要求的技能已經並非是知識而是能力,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。如果課程大綱一日不改,學習本來應該是有樂趣的事,就只能繼續背負罪名,做一件反人性的東西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