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

It’s seven o’clock. We should have breakfast

同事很兴奋的跟我们介绍猿辅导旗下的斑马英语,主打3-8岁学前英语。说最近在微信貌似很火,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在¥9.9的引流课里面,送了一个大礼盒,里面有各式各样的认字卡片、故事短篇和公司简介。在他剖析斑马的商业模式时,我就同时在翻着这些印刷精美的印刷品。

CaterpillarSparrowHamster...这认字卡片制作精美,纸质手感不错。一卡两面,一面插画,一面实图,作为认字卡片,做的很不错。(当然实图的版权问题是后话)

在翻一下公司简介,排版得体专业,课程体系和剑桥和CET map的很清楚。唔,能让人对公司加强信心。

最后是故事短篇。一本薄薄的十来页,作者是“斑马英语教研组”,找了一家出版社来做发行,ISBN什么都有,做的好像挺认真。

结果一看内容,就出事了。

第一本我翻开的叫 “A Day”。第一页显示一个时钟,”It’s seven o’clock.”。第二页接着写 “We should have breakfast.”。第三页是”It’s twelve o’clock.”,接着是”We should have lunch.” 如此类推,相信大家看到pattern,最后是”We should go to bed.”

看到我就气炸了。同事一开始还get 不到,7点钟吃早餐,这不是挺正常的吗?

语言是自带文化背景的。因此语句的主体内容(一般是名词或动词)即便一样,但配合不同的副词和助语词,背后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。广东话里面的”啦///呀嗎...” 等结语词就是一例。

We should have breakfast 这句话本身语法没错,问题出在”should”。这个说法非常Chinglish,还原中文就是”我们应该吃早餐”。关键是在国外比如美国,根本不会这么说。说法可能是:
It’s seven o’clock. It’s breakfast time.”
It’s seven o’,clock. We are going to have breakfast.”
It’s seven o’clock. Let’s get some breakfast.”

You should / we should 这是一个家长式的说法,是父母用较nice的语气命令孩子去吃早餐。在中国这么家长式的意识形态和环境,大家可能习以为常,觉得这不是一件事。但这个意识形态并不符合一般国外环境的认知,就是说你说出来,老外听得懂,但不是native English


这些形似神不似的教法,反映了机构背后的教研能力,反映了机构背后的价值观。倘若家长并没有甄别能力,这些课程以非常连贯带诱惑力的营销方式,绝对可以忽悠上船。可是,I’m sorry,你的孩子并不可以学到真正的英语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