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

斯里蘭卡

聖誕節跑到了佛教樂土的斯里蘭卡,八日把山線和水線的一些精彩部份都玩透了,每次旅行都是認識自己的好機會,謹此聊記一些感受。

去廟一定要找guide講解,這才知道佛像最common 的七個姿勢,涅槃和休息的姿勢有何分別,不然看著一堆建築和石頭無甚麼感覺。

體驗除了走路,還可以選擇踩單車。在郊野騎著單車感覺實在好free。自由自在,無拘無束,可以走得更遠,個人好empowered

去旅行上cooking class原來是一個不錯的體驗。在竹林深處人家般的地方,學煮斯里蘭卡咖哩,削椰子,搾椰汁,煮完又有得食,一切都perfect 池。下次跟媽媽或其他女生旅行時,可以考慮加插此活動。

山不在高,有仙則靈。登山看廟,在雲霧和夕陽之間,躺在山坡,很容易進入靈修的境界。

我很喜歡水。像今天早上的看鯨魚,鯨魚本身很好看,搖拽分叉的尾巴潛下水的一刻真的很美。與此同時躺在船頂享受海風小睡片刻,真乃人生樂事。

經歷了像大陸春運般的火車旅程。與當地人一起在騰雲駕霧的森林中穿梭。火車上擠滿人,連上車的樓梯也坐人。本來1.5小時的車程最終超過3小,頭半個小時挺難度,胸貼胸的站著,過了一段時間習慣了,就如跑步般一樣,熬過了開初,後面會順暢起來。

旅遊景點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尚待改善。Mackwoods茶園的餐廳,沒有價目表,沒有排隊位置。酒店的電話號碼不容易找。

Infrastructure 是一大問題。終於明白為何距離不長的路(如百餘公里),但要開車開幾個小時。一是路不平,車開太快會顛簸不已。二是大多是單程路,只要有一輛車較慢就會出現車龍。三是左一架tuktuk,右一架tuktuk,穿插入路,為安全起見,不能開太快。

書上說斯里蘭卡是一片保留傳統文化、尚未被科技污染的樂土。直接d講,呢個地方仲好落後、好窮。看著滿街平房建築,路邊一間間小店,連鎖店鳳毛麟角(利申:尚未去Colombo)。想起香港近年來對於小店和連鎖店的反思。在斯里蘭卡這種地方,或者欠缺的正正是方便市民的連鎖店(例如超市!)。連鎖店之好惡擇日再談。

最後不得不提的是熱帶地方最常見的邪惡之物:蚊!坐在海邊,呷一口港紙5蚊一個椰青,冷不防被蚊子叮上幾口。還有聰明蚊專吼你去廁所或者訓覺的時候,認真陰濕!


這趟旅程是我來年去非洲的一個絕佳pre-trip...

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

表面

在這個速食的世界,縱使有人不斷提醒「凡事不要只看表面」。但表面,作為最先被人注意的一面,還是有高度重要性。

例如一個部門的名稱。

例如一篇文章的標題。

還有一個人的linkedin profile pic

這是一個講求條理清晰、層次分明的世界,以CV為例,很多人只會讀第一層:學校和公司的名字。那幾行底下的bullet point,太多字了。

有趣的是,若果你把bullet point都通通拿走,又會顯得內容太空洞。光有標題,沒有內容,猶如只有骨,沒有肉。

可是肉放甚麼,並沒有太多人注意。

還有一個表面,是較多人忽略的。那叫篇幅。

簡單來說,篇幅越多,越受人重視。

理論上,一個觀點的篇幅越長,猶如算命師模式,一百句廢話總有一句入你心扉。 兼之你閱讀的時間越長,思考浸淫的機會越多,自然不如只看到一句之後「水過鴨背」,容易忘記。

這有點儀式化的意味。所有儀式,無論畢業也好,結婚也好,甚至送大禮也好,必須有一定時間長度,才有沉澱的機會。

篇幅就是帶來時間的儀式。寫甚麼嘛,有時反而變成其次,反正方方面面都寫一些好了。

即使只閱讀第一層,想像在一篇八十頁的文章中,你快速地scroll scroll,有一個section有一頁,另一個section有七頁。驟眼看來,另一個section更重要啊。

這就叫表面。

這看起來想像笑話,但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。

大家看大陸官方的文章會發現大而全的情況,亦即是甚麼都寫、甚麼都包括。今後,我教你們crack大陸文章的兩個不二法門:

一曰:次序。孰先孰後,決定了的話語權和重要性

二曰:篇幅。較大篇幅敍述的更為重要

不是說英文或其他語言的文章就不採取此法則,但大陸的更甚。

還有第三個較為高級的法則就是:文章沒有說甚麼。那就真的是必須被de-prioritized的了。

* * *


據說Nash在發明Nash equilibrium時的證明只有一頁紙。這簡晰有力,甚麼時候才追得上?

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

滑浪風帆

去長洲玩滑浪風帆是這個暑假最大的收穫之一。

無論工作壓力多大,心情多麼不爽,出海幾個鐘,在風帆上展現「老人與海」的精神,與風搏鬥,回岸筋疲力盡,在海邊的酒吧小酹一杯,與好友檢討賽果,人生一樂也。

香港夏日炎炎,玩水上活動實屬天經地義,浸在水中透心涼。赤身沐浴在陽光之中,又倍感溫暖自由。自玩風帆之後,我才發現身邊不少朋友不會游泳!不能享受水上活動之樂是其一,更重要的是缺乏了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。若果我有小朋友,我只會迫佢地學兩樣野:游水和踩單車。

海明威寫的「老人與海」講述一個孤獨老人與大魚搏鬥的故事。滑浪風帆的性質頗似,不過搏鬥的是風。首先在遼闊的海上,每一隻風帆其實都是孤獨的個體,帆與帆之間相隔著聲音傳播不到的距離,儼然孤獨的老人。然後你要看風,感受風向,調整風帆去吃風,去你想去的地方。風這傢伙,變幻莫測,上一分鐘是吹向岸風,下一分鐘已經變成離岸風,好不狡猾。它也時大時細,風大嘛,風帆很爽去得很快,但一不留神捉不緊,帆就會被吹倒。風細嘛,帆不怎麼動,站在上面,坐井望天,考驗你的耐性。

師父曾經講述兩次驚險的故事,一次被水警救起,一次被大陸漁船救起,人家還贈他虎蝦兩隻以滋脾胃。我們至今十餘次的經歷,還未出動水警,不過也「獲獲新鮮獲獲金」。

通常要被救的狀態,都是吹離岸風。離岸風的特色是,倘若你不動,你只會離家(岸邊)越來越遠。要對抗離岸風,必須掌握upwind的技巧。初學者如我,有一次被吹到無雷公咁遠,試極都回不了岸,結果如何回去?放下風帆,拖著板游回去。

那次應該是人生之中一口氣游過最遠的距離,游了接近一小時,差不多有一兩公里。中途小腿還抽了筋,想停下來歇會?不行,因為一停就被風吹得「不進則退」。一開始謎之聲說:我是不是不能回家?不知哪來的力量,心裏說道,不用擔心,總會回家的。於是硬著頭皮,調節小腿的節奏,然後開始胡思亂想,看天發呆,心境異常清澈,想了人生的種種,好像進入了冥想禪修。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帶著抽筋的小腿不停游的情況下。

乍聽這滑浪風帆怎麼這麼危險?的確,這活動技術含量高,而且大海總有預計不到的難題。不過,我們有強大的支援後盾:根叔。他和酒友們好幾次就出快艇撿了我們回家。

說起滑浪風帆,不得不提這七十三歲但老而彌堅、粗口橫飛、曾經帶李麗珊出身勇奪奧運金牌的根叔。事實上,風帆對我們的意義不只是海上的時間,而是回家後在他老人家的私人花園聊天的時間。長洲的可愛,在於其無規距無間膜的小島氣息。根叔每次收錢都不一樣,有時一百有時二百,但總是少了的。有一次根叔不在,無人在舖頭,師父說不用管他,我們逕直拿裝備自己開始。喝著黎巴嫩的黃色961,根叔一邊揶揄奚落我們,一邊說著風帆的往事。我們常說的社區網絡、鄰里關係,在長洲是自然而然的事。

另一樣不得不提的,是幾個對風帆有「真愛」的朋友。這個暑假幾乎個個禮拜去,有一群鐵腳實在功不可沒。

風帆易學難精,目前只是習得皮毛。高手說秋風起,是風帆的best season,且看看可以走多遠,再帶來多少故事。

P.S. 想學的朋友還是在有教練指導下學會安全一點,可以考慮上康文處的班,又或者睇下我地下次去個陣有無師父同行

給comments的藝術

開大會時,老板們都會給出自己的comments。如何給出最厲害的comments,讓人關注?

1. 重覆一到兩次
一個點講一次,別人可能沒聽到,或者沒有當一回事。但當你重覆講兩三次,別人就會發現那是你非常關注的點,因此他也會關注起來。

2. 「我有xx點,第一
如果你給comments前已經想清楚你有幾點,你可以清楚說:我今天有四點comments。那別人就會自動記錄你的四點,一點不漏。如果還沒有想清楚,沒關係,那就用虛數幾點。然後一一如數家珍,第一,xxx。第二,xxx。這些connector讓聆聽者更容易catch你講話的內容,從而address你的comments

3. 要有一定針對性
「你們看問題看得太表面,不夠深入。」「這不夠細,要再打開。」那裏深入?那裏打開?然後沒有指向性的commentnot addressable。至少你要把範圍框一下:是客戶分析?還是行業分析?是收作還是成本?用具体名詞令範圍更清晰。

4. 講公司名字
如果你想讓consultant晚上不能睡覺的一個辦法是,把一大堆公司名字拋出來,作為benchmark來研究。公司這些名詞特別catchy,一講出來很容易記得,於是較容易被記得而被addressed

5. 以問題形式來comment
拋出問題比敍述看法會更actionable。與其說:「互聯網金融的規模這裡未有提及,對業界的衝擊可以再仔細看看。」不如說:「互聯網金融的規模到底多大?對業界的衝擊如何?」問題來得更直接。
當然,最後的王道是:你是甲方/客戶,乙方會聽你的。你是老闆,小的會聽你的。不過,如何給出清晰可執行有水平有高度的comments,是每個人,尤其老闆們必須學習的。

牛人:別把東西都攬在自己身上

我有一個毛病:我太相信自己的能力。
公司裏,有一個角色叫production,專門把powerpoint美化。我們這些homegrown consultant 用production用得不多。因為我們多年來熟能生巧,手腳很快,習慣自己落手落腳。一般有這些特徵的人,心裡大概是想著:把instructions解釋清楚所需的時間,我大概已經能做完。
最近項目上有位新同事,事無大小,盡量outsource,給我帶來點反思。
自從升為小頭目後,我一直在提醒自己,不要把東西都攬在自己身上,盡量outsource,即便有時候犠牲一點質量。
無錯,質量就是問題的徵結所在。相信自己能力的背後,通常跟著一條的quality bar:對事情有一定要求。
叫人做,別人是否能達到你的要求?
我要求不低(但絕非最高),所以有時候會不放心把東西交給別人。也許是怕別人能力不夠,或者是怕別人drive不夠。
結果就是說:不要緊,我來吧!
然而,一個人的精力心思有限,若果大事小事都要兼顧,往往犠牲的就是大事。
不只是犠牲大事,更重要是單打獨鬥,走得不遠。
一個人無論多厲害,總會有scale的盡頭。一個組織,卻是可以無限壯大的。
一個人無論你的80/20多厲害,把20都用完,最多做到400。一個組織,即便每個人只是做50,只要能夠組織10個人一起往同一方向幹,也就已經500了。
* * *
通常有兩種人,天生就會outsource:一種是懶的人,一種是不懂的人。
正是:不懂不要緊,找到懂的人幫你做就好了。三國時期的劉備,是絕佳代表。
咨詢顧問求知慾強,往往喜歡把事情鑽研得十分清楚,每事「打爛沙盤問到篤」。若果對事情一知半解,不清不楚,心裡總不是味兒。
我也是這樣一個人,我喜歡追求知識。
這當中是一個「程度」的問題:到底該鑽研得多深?學海無涯,以有涯追無涯,尤其項目時間十分緊張時,真的是「殆」矣。這亦是從小顧問晉升小頭目中,必須經歷的轉型。
放手讓你的小顧問們去跑吧,讓他們像海綿般吸收,而當小頭目的你,要去把握大方向。當然你也需要知道大致的答案,但很可惜,你已經沒有時間可以鑽得太深。
或曰:我還是很喜歡去鑽研問題的核心啊。那麼,這位同學可以比較適合去做專家track,而不是管理track。因為管理track的核心就是:把握方向,找對人,set 對的incentives。
* * *
對於我們這些對自己要求高,覺得自己厲害,喜歡追求知識的人,就更需要放開,學會outsource,學會相信別人的能力,時刻提醒自己,一個組織,比一個人,走得更遠。

捉棋

中三暑假,全港中國象棋校際比賽現場。三輪過後,我全勝得六分,計及對手分,我居然在百多名棋手中排名第一。
這是我中國象棋生涯的高峰,也是唯一的高峰。高峰過後,然後就沒有然後。
校際比賽人數眾多,第一輪採取五局賽制,得分最高十六名棋手將進入第二輪淘汰賽。
我首三局贏得頗為順利,到第四局,真正的考驗來了。
對手長甚麼樣,我完全不記得,只記得他出了「奇招」。那時候,我喜歡以雙直車來開局。始料不及,對方先來炮二進六、再來炮八進六,以雙炮壓著我雙車。
這就好像有兩個二百磅的肥婆,同時坐在我大脾上,動彈不得。我大驚。從未遇過這打法,一時不知如何應對,棋鐘的時間在一分鐘、一分鐘的流失。
結果變招不得,肥婆不願走,大脾壓得透不過氣來,第四局輸了。
第五局開始緊張,因為輸不得,再輸的話,靠現有的六分不一定能進第二輪。
開局清理中路,兌了幾子後,形成我單車雙馬,對方車馬炮的中局混戰,正是項羽和劉邦勢均力敵在垓下的關鍵一戰。
我方天馬行空,雙馬聯合,各自互保,威力無窮。在楚河漢界邊垂,一馬八個方位,雙馬十七個方位,陣勢變幻莫測,不只對方看不透,主帥的我也在思量半天該如何布陣。
棋局進行得很慢,圍觀者越來越多,壓力山大。河已過,雙馬步步進逼,但總是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,攻破對方的城牆。軍餉漸缺,棋鐘進入5:00倒數,必須加快速度,速戰速決。心跳得很快,壓力很大狂吞口水,心跳得更快...
終於在尾局快速下子,做了一兩個錯誤決定,「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」,第五局也輸了。
我的象棋生涯從此劃上句號。
* * *
從小二開始,爺爺教我捉棋,我為之著迷。
很多變化,很動腦筋,更重要是,贏的感覺很好。
順理成章,中一入了棋隊,每周放學操練。觀瑪的棋隊水平不俗,曾奪校際團隊賽冠軍。在師兄和茂叔的指導下,成長了些。
捉棋是一個要求高度專注和耐性的活動。這亦是一個極度公平的遊戲,雙方在開始前擁有相同資源,一切發揮靠你自己。這也是一個需要反覆練習、思考和吸收大量知識的遊戲。當年,同班同學熟讀棋書,對開局之變法,相應之拆局,倒背如流。
高下立見,我憑著小聰明,但不努力,只能攀上小山丘,充當高峰。象棋是第一樣反映我性格的東西:任何一件事開了個頭,很是興奮,以小聰明極速攀上學習曲線,然後到了需要下苦功的位置,便開始停滯不前。象棋如是、網球如是、打鼓如是...
簡單來說:三分鐘熱度(或者比三分鐘稍為多一點吧...)
自升上中四,擔任學會主席和參與聯校活動忙得不可開交(套用我媽媽的說法是忙過董建華),象棋這些時間資本消耗大的運動,便逐漸放下。
過了若干年,時而想重拾舊歡,但已力不從心。耐性和專注都跑了,下子變得容易暴躁,開局不順,也沒有心機捉下去。
象棋,變成人生的遺憾之一。不過,這更加是反映性格的遺憾。捉棋永遠是一個我懷念的兒時活動。
謹此獻給教曉我捉棋的親愛的爺爺。

在Google時代,我們還需要背數據嗎?

自從Google 出現之後,有一種說法是然後大家都不用再記東西了,想知道甚麼,問Google 就好。實情是書到用時方恨少,背一些數據還是有用的。
例如樓價升定跌,坊間有N種分析。究竟應該看甚麼?好多人都會說「供求」。那究竟供求是怎樣?卻很少人談及。
這就是一些關鍵的data。我看樓價供求,我只記住了兩組關鍵數據。
1. 每年有超過40,000對人結婚
2. 近幾年每年新增樓宇少於20,000
這兩組數字說明:求過於供。
再進一步說明:長遠樓價還是會升
當然,裏面有不少假設,例如結婚的人大部份都會有慾望買樓,結婚是最大的買樓需求來源(還有例如大個仔自己出來住、投資)等。但這些都是旁枝末節。只要抓住大數,就可以獲得80% 正確的答案。
有了數據,就可以輔助政策制定。
但很多時,諷刺的是,開會做決定的時候都不一定有這些數據支持的。
或曰:會上討論到這些問題時,若果沒有數據,我即時問Google行不行?理論上可以,但實際上好難。
Google是強大,但人工智能還未進化到你問一個specific 數據,他立刻能回答。可能是數據是隱藏在一些頁內不容易被發掘,可能是你問的關鍵詞不對。除非你問的是非常「大路」的數字(例如某國人口、GDP等),又除非你是Google search 高手,否則在會上你要立即Google,至少2-3分鐘才有答案。恰恰管理層會議時間甚短,大家都沒有耐性等答案。
在這個要決策但沒有數據支持的會議中,常見的結果只有兩種:一是大家按照自己估的數據去make decisions。或者先緩著,唔傾住,等下次有數據才傾。兩者都可以好disastrous。
其實不一定是在決策會議,在一般和客戶、朋友的討論中,還是夾雜著相當多的facts作為討論基礎,所以對一些關鍵facts瞭如指掌還是有幫助。
例如某天大家在討論銀行股該不該買,談到未來中國經濟下行,是不爭的事實,銀行業有壞帳風險。突然有人問:怎樣的壞帳率叫差?3%差不差?
不懂行的人,可能會想:3%看起來很少而已,還未到10%呢?誰知道3%壞帳率於中國銀行業來說,其實已經很高了現時大部份銀行聲稱1.2-1.5%)。借100塊出去,收不回3塊好像不多,但銀行借100塊出去,其實淨賺2塊多淨利息(扣左存款成本後)。所以收不回的3蚊,分分鐘導致銀行虧錢!
記住一堆行業數字,有助你make sense of good and bad。還可以幫你make sense of scale。
例如有間公司市值500億,到底這間公司大不大?500億聽來好大,但其實有多大?
匯豐、騰訊都是超過10000億市值的公司,從這角度,500億其實不算好大,不過也不少。
所以我這幾年來見到一些行業數據,會特別用心記住(例如各行各業的profit margin)。因為在各種即時的討論中,這會變成你的彈藥,有助你比較,作出一些make sense的結論。
Consulting的value proposition 一直是賣thinking,賣structure,賣problem solving的能力,賣storylining。我們做很多決策支持的工作。所謂決策支持,很多時呈現的形式就是在會上決定一些事。如果無準備,無data去討論,好多時就會由強勢的一方根據他的意願去make final decisions。
實情是在想 framework這件事上,無錯,Consultant可能比一般人想得更全面更有結構,但是一般人其實也能想出個大概來。若果Consultant既有framework,加上top of the mind有data支持,再加上強大的story lining,那就真的很厲害!

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

到底國企是甚麼?

Consulting 中流傳一個笑話:團隊辛苦多周,戰戰兢兢帶著最終報告給客戶驗收,客戶突然在枱底拿出一個磅來,大家看著愕然,不知客戶想做甚麼,只見他熟練的把報告一拿一放,報告落在磅上,顯示xx kg。原來他們想「斷斤秤」來俾錢。

聽說那是一家國企。國企、國企...這名字小時候在新聞常見,但那時搞不清是甚麼東東。現在在四五個國企工作過一段時間,算是略有見聞。

國企,國家擁有的企業,是與民企相對的概念。所謂國家擁有,大部份情況都是政府財政部出的錢,用現代的語言來說,大股東是政府財政部。

國企按「老闆的大小」大致分為三種:央企、省國企、市國企。分別是中央政府、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出的錢。中國大的民企不多,大部分上市公司其實都是國企,如華潤、中信。

最簡單去理解國企,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以商業形式run的政府機構。因此它是要獲取盈利的,但更重要是fulfil 一些社會責任(怎麼聽起來那麼像社企)。例如,煉鋼國企就是要煉鋼,銀行系國企是提供銀行服務(這不是廢話嗎?),賺錢相對而言不是最重要。

國企最大的問題是incentive:大部份國企的中高管理層都沒有公司股票,上市國企的總經理,年薪只有百餘萬(不要問bonus 有多少)。購到的錢又不是去自己口袋,幹麼幹那麼辛苦?

管理層幹得辛苦的唯一動力,是升官發財。國企的中高管理層那裡來?大部份都是Founder(財政部)的好朋友國資委任命的。要理解一間公司的權力分布,最簡單的framework叫「人財事」。事,我一般不管,由你自己搞定日常運營;財,我把錢給了你,就是expect 你錢生錢,你怎麼用你自己決定;人,我唯一的抓手,你幹得不好就走人,幹得好,我就升你,甚至調你到更大的國企任職。

那甚麼為之幹得好?中國人思維:夠大!用書面語說:規模。國內六大車廠,誰生產的車最多,誰是老大。國內百餘間銀行,誰資產最多,誰是老大。這有一點回到「社會責任」的觀點,就是說生產越多,就能fulfil 越多社會的需要。但大家會擔心:怎麼聽起來那麼像大躍進?會不會供過於求?答案是:會有次品貨,但由於必須盈利,還是有一定限制,不會無限量生產。

追規模,變相說,關心的不是quality。生產了一百萬輛車,市場只賣出六十萬,剩下的怎麼辦?Founder找其他國企、政府機關扛下來,這些國企原本想買奧迪,現在被迫用國產。靠兄弟國企來消化存量是方法之一。

追規模,變相說,未那麼關心盈利。所以你常聽到國企效率低落,因為他們沒有誘因去提高效率呀,因為多了的盈利不是自己的呀。在收入-成本=盈利的公式上,收入我做大,盈利close to 0無所謂,意思是我有大量的成本可以去花。吃飯吃豪氣點,無所謂;養一大堆不事生產的人,無所謂(還幫國家解決就業問題);花昂貴的錢請consulting,無所謂。工廠中有很多浪費,無所謂,只要我仍有微薄的盈利就行。

幹得那麼差,為何還能賺錢?答案是需求還是存在,我控制供應好了。如何控制?license。國內只有六大整車廠,地盤一開始划得清清楚楚。銀行不是你想做就做。這其實跟宋朝的官鹽是同出一轍:只有政府能做,民間不用碰。(所以互聯網打破了很多這些邊界,政府/國企才驚驚)

所以要做國企改革。理論上,國企上市,引入民間資本,就變相找一堆會關心盈利的人進來幫忙督促國企(因為股民都是用自己的錢啊),讓他壓力更大。除了引入民間資本,高管持股也是可以「激發他們的活力」(用大陸的語言)。

這麼寫,感覺很平淡。但當我在工作中見過無數的高管,尤其有些能幹之士(國企還是有些人才的),賺著微薄薪水,為公司打生打死,聽他們訴苦時,你會覺得incentive 的設計,真的會非常影響人的行為。

* * *

六年前,我曾經幫過這家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國企工作。六年後回來,整個部門,一丁點改變都沒有。印象最深的是,有一天花了三十分鐘,在討論跟高層匯報後,是否應該一起吃飯。如果吃飯,應該是誰請誰。如果客戶高層請,應該是我們打電話給他秘書,還是我的counterpart 打電話。


這也許沒有「斷斤秤」那麼好笑。但我會永遠記住這哭笑不得的moment。如果六年後再回來,會否已經改變?